今年以来,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之多之严重前所未有,服装更是屡屡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特保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其中,加快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中国服装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服装行业真正实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OA(办公自动化)、MIS(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占全国服装企业的比例不足10%,已实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企业仅为0.3%。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和CAD设计软件的应用相对比较普遍,而ERP系统的应用比较少。在生产方面的在线控制、在线质量检测与控制、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较差。
信息化软肋:人才、软件、管理
信息化普及率低,是制约服装企业后发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化普及率低,人才匮乏是首要原因,严重缺乏具有服装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人才深入参与信息化软件的设计和运营过程,导致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难以实现有效连接,致使信息化软件专业针对性差、运营性能不理想。
我国服装企业的层次参差不齐,对科技应用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大型企业集团要求各种技术、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需要的是完整的ERP系统;而中小型企业仅需要应用其中的某几项技术。而且由于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复杂、繁琐、不确定因素多、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艺流程大相径庭等原因,服装用软件系统相对复杂,且要求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现在的软件针对性不强,大而全,导致软件价格不菲而性价比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另外,国内外CAD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的ERP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PDM(服装设计信息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对服装企业来说,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应用。而且这些系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管理,其中好多功能模块是重叠的,购进几个系统会造成浪费,而仅购进一个又可能造成某些功能的丢失。
服装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及产业流程模式不能和信息化技术软件、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相匹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服装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产业流程模式落后,不能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软件、管理系统软件相匹配,导致服装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屡现失败先例。
行业目标:使用CAD的比例达30%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服装产业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态势,服装产品过程信息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中国服装协会今年制定的《服装行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讨论稿)》(以下简称《发展计划》)中指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速软件的深层开发、合理运用及其有效集成,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发展计划》中还提出,要加快服装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采取措施尽快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加快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使整个软件基于通用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连接,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使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以下目标:使用服装CAD系统的服装企业比例达30%,CAD、CAM(服装设计结果输出)等技术性信息软件配套使用率超过15%,CRM、ERP、SCM等各种信息化管理软件普及率达10%。
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并优化供应链、产销琏及产业链,以满足发展服装CIMS(服装集成制造),促进服装产业的整体升级。
信息化样板:50家优势企业
要通过推广使用信息化服装技术,加速服装行业信息化步伐,推动服装产业整体升级。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广泛推广使用相应的服装CAD、CAM、MIS、FMS(柔性制造)、CRM、SCM、ERP等系统的同时,针对各个层次服装企业的不同需求,引导软件开发商和服装企业加强合作开发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各类服装用信息化软件产品,并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经过对各种系统的整合,使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成为功能模块化的完整系统,灵活而规范地完成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促进服装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的完善和产业流程模式的优化,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服装集成制造系统,达到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推动服装产业整体升级的目的。
加速服装行业信息化进程的捷径是以主要产业聚集地的优势企业为样板。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协会将以产业聚集地优势企业为目标,选择50家企业重点推广,以这50家企业为样板,与当地政府联手在行业内推广,以点带线,连线成面,加速服装行业信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