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30日闭幕,累计成交额达到34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共有来自2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海外客商“光顾”,比今年春交会增长1.4%,比去年秋交会增长8.7%。
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说,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的突出特点是,由于正值采购圣诞节用品的旺季,欧美采购商明显增加。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位居前五位的是: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此外,80家世界知名的跨国零售商也组织采购团前来采购。
本届广交会,东南沿海各省区仍然是出口成交的主力。广东、浙江和江苏分别成交88.5亿美元、48.5亿美元和33.6亿美元,三省占总成交额的50.1%。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成交增长迅速,青海、河南、安徽、陕西成交额分别增长69.7%、52.7%、51.9%和51%。
第101届办展模式将有新突破
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将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30日指出,第101届广交会将本着“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办展,具体办展模式目前尚未确定。
在30日举行的第100届广交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徐兵指出,广交会由“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成“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目前正在积极征求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海外客商的意见。
认定500多家企业涉嫌侵权
第100届广交会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记者从广交会知识产权投诉站了解到,第100届广交会共受理投诉573宗,被投诉企业848家,认定涉嫌侵权企业509家。
据介绍,本届广交会受理投诉和认定涉嫌侵权企业比上届均有较大增长,分别比上届增加101宗和90家,增幅为21.4%和21.5%。
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认为,被投诉和认定构成涉嫌侵权的企业比上届上升,这与本届广交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展位数和参展企业增加等因素有关,也表明企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新闻分析
广交会上“两极分化”
三大顽症困扰中小企业
望着广交会琶洲展馆里密密麻麻的中国企业和熙熙攘攘的海外采购商,山东交易团副团长吴英喜感叹:“别看企业挤着要进广交会,进来了也不是都赚钱。很多企业接了一堆订单,年终一算账,也就是挣个饭钱。”
眼下,第100届广交会即将迎来尾声,预计到会海外采购商人数和成交总额都会比上届有较明显的增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良多。种种迹象显示,占广交会14000多家参展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正在呈现出或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或陷入低价竞争怪圈的“两极分化”局面。
“光吃饭不发展”制约企业发展
然而,在一部分企业通过广交会平台发展壮大,成为国际市场有力竞争者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败北沉沦,甚至退出竞争行列。
在第100届广交会上,面对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不少企业就由于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和特色,无法通过提价消化硬性增加成本,只能减少交易量,避免增加亏损。
“许多企业将低价竞销作为主要手段,是因为这些企业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内在缺陷,这些缺陷也妨碍了企业跨越贸易壁垒、拓展市场空间。”中山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黄静波说。
吴英喜说,每年都有一批新的企业来参加广交会,其中不少是中小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受制于财力、经验等,把握国际市场新动向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广交会上吃、住、行需要付出的高额成本又迫使企业要有成交,这时很多企业就急于求成,先做成生意再说,“有一点利润就好,下次来还是没能力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特色产品,陷入恶性循环”。
企业陷入“低价——反倾销”怪圈
许多企业愿意“复制”、不愿意投入“创新”,也是造成自身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在广交会上,许多拥有外观专利、容易被复制的企业不得不贴起“不许拍照”的牌子,甚至阻止国人入内,就是因为担心产品被迅速仿冒。江苏一家大型装饰品、礼品生产企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每届都有其他企业混进自己的展位“偷”设计。他说:“我们很多样品根本就不敢拿出来,总有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通过‘偷’的方式拿到最新设计,回去一仿制,用低质产品冲击市场。”
企业“散沙”情形严重
另外,企业“散沙”情形严重,商会、协会协调能力弱,令海外进口商把牢话语权。福建省泉州市外经贸局参会人士介绍,泉州市尽管在鞋、纺织服装、伞、陶瓷、石材等行业形成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集群,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仍然比较厉害,关键原因是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结果,一方面国外进口商竞相压低价格,造成产品出口价格一路走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频频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在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出口定价权丧失的情况下,这样的悖论就顺理成章了。
眼下,广交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品牌企业展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针对企业的“两极分化”,吴英喜说:“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多,如何尽快改变落后的企业制度、传统管理模式和低层次服务方式,注重品牌建设和新品研发能力建设,实现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盈利,已经成为考验我国企业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