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块卖不卖?”在浙江商人钱之毅的展区前,两位上海客商正举着一块酒红色提花时装面料讨价还价。
“低于18块我是不会卖的,利润太低啦。”钱之毅回答。
精明的上海客商转身来到另外一个展区的一位女老板面前,拿起一块和刚才花色相当的时装面料,提出更低的价格:“15块卖不卖?”
“再高一点。如果你订得多,16块可以成交。”女老板爽快的报价显然让上海客商感到有点突然,他转回头与身边的同事嘀咕了几句,与女老板交换了一张名片,又走向别的展区。当记者问其在得到自己期望的价格底线后为什么没下订单时,上海客商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应该还有更低的价格……”
在“纺博会”上表现精明的客商绝不只是上海人,还有外国人。记者随同三个来自迪拜的客商走进一家绍兴本土纺织贸易企业的展区内。据了解,这个操着流利英文的小型外国人采购团已是第四次来中国绍兴参加国际纺织品博览会。
“这个面料十分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价格也令人满意。”在一款亮丽、鲜艳的玻璃纱面料前,年纪稍长的迪拜客商一边吩咐身边的同事采集样本,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但这才刚刚开始,我相信这里还会有价格更便宜、质量更好的面料在等待着我们。”在这个展区驻足商洽了半个小时,三个迪拜人相互间微笑着使了个眼色,继续寻觅着他们理想中的“猎物”去了。
“浙江很多纺织企业都以低价战略抢占市场,让出了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钱之毅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据了解,作为一个四年前才开始做纺织品面料出口生意的年轻浙商,钱之毅已使自己企业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60万美元增长到今年的1000多万美元。他认为,价格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带给你短期的诱惑,但潜伏的危机不容忽视。“靠‘价格战’抢订单的模式必须在浙商的经营理念中彻底改变。”
有关数据显示,浙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全国的1/5以上。但与之相伴的是由于相互压价而导致的低价、低档的尴尬处境。一双袜子的出口价格仅21美分,一条领带也只是1.6美元……2005年,我国服装对美出口数量增加了98%,但出口金额却仅仅增长了69.6%,这28.4%的差距就意味着约27亿美元的流失。“国内企业的竞相杀价,其实正在葬送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未来。”在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一位明眼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