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注册会员 忘记密码 欢迎您登录中国童装网!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人才首页

简历管理 企业招聘 个人求职 职位搜索 校园招聘 求职宝典 现场招聘
·快速搜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才招聘

 > 专家拆招如何应对职场表情暴力

专家拆招如何应对职场表情暴力

         前不久,有个“社会学家”网上公开抱怨南京公交车和写字楼电梯里的人“表情不好”,不是双眉紧锁,就是木讷茫然,并呼吁南京市民注意表情,维护“博爱之都”的甜美名声。
  虽然这条言论很快被定义为“虚伪”和“荒唐”,但是关于“表情”的讨论却由此被正式搬上台面。
  专家认为,身在职场,那些“拧巴”的五官搭配对于周围的同事及伙伴而言,可能正在构成一种暴力侵犯。而相反,如果不论心境如何都处处以微笑示人,那么久而久之也一定会憋出内伤。
  表情暴力之"外伤型"
  案例
  刘超最近不愿意去上班。同一间屋子的魏冉,整天不是长吁短叹、垂头丧气,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倒霉模样;还有隔壁的孙菲,也不知道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动不动就愁云惨雾,泪眼迷蒙,把整个屋子搞得和遗体告别的气氛差不多;还得提一下门口传达室的张大爷,和人说话眼皮都不抬一下,一大清早的就给人心里添堵。
  专家拆招
  学会对坏情绪"视而不见"
  所谓表情暴力的“外伤型”,实际上是指外界“坏表情”对感知者自身造成的心理伤害。即他人通过其表情,传递给我们一种消极、抑郁或焦虑的情绪,并由此造成某些困扰和压力。就如同案例中的刘超,他认为自己不能平静面对的“坏表情”,实际上是三种比较典型的负面情绪写照———抑郁、悲伤和冷漠。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坏表情”,其实是当事人遭遇挫折和失败后的一种自然反馈方式,往往不受控制,甚至不经过大脑。
  也许魏冉动用积蓄投资的股票一路跌停,糟心的很;也许孙菲的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一时之间不能接受;也许张大爷的脚崴了,腰闪了,身体不适,自然没了“家长里短”的闲聊心情。
  事情其实很简单,但猜忌和怀疑却使你开始烦躁不安。“他的脸色是不是冲着我来的?”“他为什么总这副德性啊?”当你“成功”地把别人的沮丧情绪转移到自身的时候,“表情”就成为了一种暴力工具。
  那些整天苦着脸又不说话的人,一般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不能客观地对待事物,对于外界的很多议论及评价会产生负性情绪。专家建议你应该“视而不乱”,尊重了他人,也保护了自己,可谓是一举两得。
  表情暴力之"内伤型"
  案例
  蕾丝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大学毕业后,她轻松应聘于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前台,每天笑容可掬地迎来送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经常一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躺在床上很久不能入睡,甚至轻易就掉下眼泪,伤春悲秋的本事一点不输给林黛玉。
  专家拆招
  勉强微笑让人更有压力
  表情暴力“内伤型”的人,经常是被迫在情绪消极的时候还要维持一种愉悦自然的姿态。临床上有一种比较典型的症状,称之为“微笑型抑郁症”。
  违背真实感受的美好表情相比较“哭丧着脸”的自然反应,会施加给人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对于表情的制造者来说,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表现出与真实状态完全相反的微笑,会使人感觉更加疲惫更加难过。而另一方面,这样名不副实的笑容会传递给周围的亲人及朋友一个虚假的“快乐”信息,使你在本该接受慰藉和鼓励的时候,却要独自承受压力。
  专家建议,长期处在这类工作岗位的“微笑一族”,没有阳光灿烂的笑容,有平和礼貌的举止也可以,只要在职业道德规范内就好。
  ■专家简介
  杨海峰北京阳光华仁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刘铁刚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延伸阅读
  办公桌面透露你的6种个性
  近日,英国一家招聘机构的报告指出,一个人工作的桌面环境非常能够反映他的个性。心理学家唐娜·卓森为此研究了参与调查实验的500多人的桌面布置,得出以下主要类型:
  乱中有序型:(桌面上堆满纸张和垃圾,却不会混为一谈)表明这一类人善于横向思维,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好想法,但却有歇斯底里的倾向。
  创意混乱型:(桌面上散乱随意地放着书、便笺和图表等)说明主人是个毫不浮夸的实干家,总是忙忙碌碌,踏实安稳,且不拘小节。
  自我张扬型:(桌面上摆着照片、玩具等私人物品)这类桌子的主人时常需要娱乐一番,追求浪漫,不喜欢被束缚,同时在工作上有不错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陈列展品型:(精心摆放每样物品以求获得最佳效应)表明其主人是个天生的团队领导,但一旦不受重用,可能会怒形于色,比较情绪化。
  风过无痕型:(桌面不留任何个人痕迹,干干净净,简简单单)表明此人擅长于分析强势和弱势,注重隐私空间,比较内敛,不爱张扬,同时城府很深。
转自“OA18办公资讯频道”
  ■专家支招
  实习过多导致职业枯竭感
  目前正是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碰到了这种情况。小王实习了很多单位,仍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同时还对工作丧失了兴趣,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职业枯竭感年龄降低,源于心态落差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教授说,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做职业枯竭感。学生在实习时得不到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种挫败体验,再伴随着实习单位的不断更换,尤其是像小王这种实习期过长的学生,久而久之激情磨平了,即便是以后找到了正式的工作也会产生这种倦怠情绪,也即是职业枯竭感。
但是,是不是就是说实习过多就一定会导致这种职业枯竭感呢?
  岳晓东认为“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关键要看学生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实习的。
  “有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往往对自己抱的希望很大,充满了盲目的信心。但是职场和学校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在学校时常对老师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可能老师会夸你‘悟性很高’,可是职场中老板只希望你能执行,而不是时时都要听你的建议。
  “而且在实习中也不会让你放手去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有的学生往往对实际很困惑,觉得自己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挫败体验,实习单位更换越多、实习时间越长,这种挫败感就会加重,最终导致职业枯竭感。”
  激情不能永恒,但兴趣可以保持
  岳博士建议学生们实习中一定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实习就是增加自己的工作阅历。其次要实现从学场到职场的角色转换,在职场就是员工。另外,学生要正确地对待压力,而不是抱怨和逃避。
  “工作还是需要激情的,当然激情不可能一直保持。所以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最好选自己感兴趣的,即便是没有了激情,但还是你感兴趣的,比一开始你就不感兴趣的好得多,也不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岳晓东博士幽默地说:“就像婚姻一样,有了爱情的基础,即使以后激情不,也不会很容易就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