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接受本报专访,指点毕业生——
找准自身定位 找到合适工作
随着企业招聘宣讲会在沪上高校陆续登场,大学生的求职季再度到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2008年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4.9万人,比2007年增加0.6万人,2009年毕业生人数将突破15万。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再加上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对大学生就业会有多大的影响?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说,近几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位于全国前列。面对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教委正在加紧做“功课”,开展调研,积极主动做好预案。下个月,关于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即将出炉。
找工作,你准备好了吗?
求职通病——爱去写字楼
“找一份在写字楼上班的工作,是不少学生和家长追逐的目标。”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汪歙萍说,这是上海大学生求职的一个通病,归根到底,这是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的认知问题。
她说,上海学生与浙江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上海学生求稳定,闯劲不足。上海出资5亿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申请的人并不多。学生要创业,家长首先不放心。而浙江的许多学生,政府不给钱也要创业。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全社会要形成好的文化氛围。”汪歙萍指出,学生、家长、社会都要转变观念——人要去基层接受锻炼,才能真正成才。
基层就业——就业新视角
上海高校毕业生这几年进入基层就业的逐年增加,目前比例已经超过20%,2008年达到近3万人。一方面是学校加强了就业引导,另一方面,基层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吸引力。
据悉,“面向基层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单位、中小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等。其中,“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是由政府推出的重点项目。
80后学生——增加主动性
汪歙萍指出,亚洲的学生总体比较保守,要学会适应市场变化,积极主动争取,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而且,现在的“80后”毕业生与之前的“70后”不同,相对而言,他们依赖性强,主动意识弱,吃不起苦。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发现,有些上海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外地学生反而容易,就是因为前者缺乏主动性。
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市场需求相对文科生更大一些,特别是高职高专学历层次,汪歙萍建议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可以有意识地选修一些相关科目,为自己增加求职的“砝码”。
15万上海大学生步入求职季
学生就业——不只是学校的事
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分层,部分高校以培养领军人才为己任,而有些高校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汪歙萍指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尚有脱节。
她认为,应当搭建起一个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统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比如,在国外,企业每3个月会报送用人信息,发布的每个招聘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学习经历、工作能力等都有详细描述。另外,根据每年退休的人数,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哪些岗位有空缺。
“其实,培养人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阶段就扶上一把。”汪歙萍说。
困难学生——一个也不落下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本市也有一系列帮扶举措。各高校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离校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本市各级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也会积极为他们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