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 :“难”在哪里 ? 字串7
难在就业机制不完善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字串1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今年我国有大学毕业生216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2005年340万人,这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有人预计,2003年将达到52万人,2004年为70万人,2005年为75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和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心,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说明我们的政府是一个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时刻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 字串4
我认为,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字串4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出路不是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人才市场,以及各中介机构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各类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都要有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门窗口和大学生人才库,设立用人单位的信息网,便于双向选择;还应建立和完善省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见面。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即早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信息系统,与人才市场联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泛的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教育。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改变陈旧思维,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毕业生要瞄准人才大市场,不要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等都是择业的好地方。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享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我们再把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字串8
问题二:大学生就业竞争不过职教生
7月5日,绵阳人才市场举行日常招聘会,与众多大学生求职者焦急的神态不同,两位职教生轻松地告诉记者: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工作,只是想前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岗位。有关专业人士也介绍,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颇令人深思的现象:职教生就业炙手可热,而大学生就业却相对较难。
大学生就业
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应届毕业生小林一脸疲惫。在她的书包里一摞优秀毕业生、英语六级等证书,此刻更显沉重。“找一份好工作真不容易,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了压力。”小林沉重地感叹道。近两个月来她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类招聘会,投出去二、三十份简历,但大都如泥牛入海,不见音讯。她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不再挑剔工作的好坏了,只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个单位。
在众多求职者中,成都电子高专计算机专业梁治军和陈晓引起了记者注意。他们两人分别来自乐山和重庆,起初想升本,但未能如愿,才不得不四处找工作。他们告诉记者,成都就业压力太大,听同学说绵阳可能好找工作,遂来绵阳寻找机会,可是他们在绵阳呆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两人有些无奈,打趣说自己还不如同校的高职生和中专生吃香。 字串1
英语教育专业大专班毕业的小彭和小李也在到处联系工作。小彭说学校也推荐了工作,但都是沿海一带的企业,作为女孩子的她们不想离家太远,而且对到那里工作是否顺心也很不放心,所以她们放弃了学校的推荐。据她们介绍,目前全班50多个同学中大约只有一半的同学找到了工作。对于自己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她们没有把握,至于专业对口之类的工作,更是不敢奢望。她们表示如果确实不顺利,只好再学一门实用技术,增加求职的资本。
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踏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据市人才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去年12月31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