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涉棉企业经营情况调研
这个春天暖意浓
对近年来常年处于“寒冬”的山东棉纺企业来说,2015年的这个春天比往年多了一些暖意。年初以来,持续好转的下游订单支撑了企业较高的开工率,不少棉企开工率超过80%,有些甚至马力全开,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回暖,利润也随之缓慢回升。相比前几年的惨淡,行业复苏迹象明显,而在一些乐观者眼里,纺织企业哀鸿遍野的坏日子即将到头。
“我们公司内部的订单是饱和的,目前棉纱与布的销售都还不错,无论市场怎样,我们都是100%开工,预计2016年市场情况会更加乐观。”山东岱银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传玉如是说。
在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采购部科长陈冬梅印象中,企业生产形势的好转在2014年下半年就已经有了迹象。“当时我们的订单就多了起来,尤其是衬衣订单,排到了三个月之后。”
邹平星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丰田喷气织机100台,10万锭纺织规模,生产的高端纺织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地。“我们产品的定位是40—60支纱线,80%的订单以40支纱线为主,织布60万米/月,产品以销定产,布匹的订单已经签到5月底。”公司总经理毕延刚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菏泽市棉花产业商会会长、菏泽市国花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双镇则表示,从2014年开始,国内棉花收储政策结束,这对棉企是个利好。2014年10月开始实施的税改政策,又让企业日子更好过了一些。“我们公司是2012年建成投产的,初期设计生产能力为5万纱锭,实际投产为1.5万纱锭。今年以来,行业发展势头预期转好,剩余的3.5万纱锭产能我们会尽快补齐。”赵双镇颇有信心地对记者说。
招工难、成本增困扰棉企
虽然行业的逐渐复苏让棉纺企业感受到了融融春意,但诸多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困难仍然笼罩在棉纺企业头顶。尤其是招工难、用工成本高问题,加深了棉纺织企业的困境,这几乎是此次调研中所有棉企的共同感受。
毕延刚说,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是近年来行业的普遍现象。以邹平星宇纺织为例,工人平均工资为2800元/月,加上社会保险等,企业每月平均为一个普通职工支付的工资超过4000元,而一些熟练的工人每月多在5000元以上。尽管这样,企业仍难招到熟练的和足够的纺织工人。
人员短缺的形势,在菏泽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段培建眼里更为严峻。作为从一家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棉企,该公司职工平均年龄超过43岁。“老工人辞不掉,新工人招不进来。”段培建告诉记者,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纺织行业。记者在多家棉企一线生产车间看到,尽管企业多采取了现代化的设备,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一线忙碌的多为40岁以上的女工,棉纺企业职工年龄青黄不接的现状一目了然。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2014年在中国棉纺织行业综合排名中居于第14位,拥有1万多名员工。“这些年工人工资不断增加,企业经营压力也在加大,我们正在逐步考虑减员增效。”
用工成本的增加只是棉纺织企业成本增加、利润摊薄的一个方面。棉企同时增加的成本还包括能耗、融资等,多项成本的提升叠加在一起,使得众多棉企的经营现状更显窘迫。
“电费前几年0.2元/度,现在0.6元/度,一下子增加了3倍。我们生产32S的纱线,保本价格为6500元/吨,企业没有任何利润可言。”段培建不无忧虑地说。
山东邹平泰升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德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坯布的生产成本为例,用棉纱+加工费+损耗来简单计算,棉纱在坯布生产中占到成本的60%—70%,加工费包括电费、人工、材料、天然气等,目前一天生产10吨纱基本没有利润。即使在经营状况较好的菏泽市国花纺织有限公司,赵双镇表示,工人工资、电费、税费在棉纱加工成本中超过三分之一,而利润水平却不到10%。
事实上,棉企面临的困境还不止于此。行业持续多年的低迷状态使得棉企资金紧张成为常态,而在全行业亏损或薄利的状态下,棉企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菏泽市锦玉源纺织原料有限公司与当地数十家棉企有着业务往来,对相关棉纺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董事长王秀玉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她所接触到的棉纺企业,无论大小,资金均很紧张,即使少数棉企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但12%的年利息是难以承受之重。
棉花产量、质量问题堪忧
调研的20多家棉企普遍反映,棉花质量问题现在已成为棉企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无论是新疆棉还是内陆棉,三丝和短绒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三丝尤为严重。
在近年来进口棉配额收紧、棉企配额基本用完以及内外棉价差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棉企不得不转向采购国产棉。目前的新疆棉中超过80%为机采棉,三丝和短绒问题成为用棉企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潍坊帛方纺织公司就遭遇过这样的坎儿。公司分管采购的经理告诉记者,2014年年底,因为三丝问题造成织布染色不好,公司遭到了下游客户的投诉,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后,在机采棉的使用上,他们的态度慎之又慎,除了棉花采购上严格控制各项指标,在纺纱工艺上也进行了控制,甚至不惜成本,综合利用人力与机器两道程序来挑拣三丝。
“国内机采棉质量与国外差距不小,我们在棉花原料采购上会派专人挑拣,但有时三丝问题严重,会出现达不到要求的棉花。如果三丝织进面料,下游索赔会非常严重,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宁可采购高价外棉。”朱传玉表示。
与棉花质量并存的,还有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减少的问题。在菏泽地区,棉花种植面积降幅较大,让行业人士充满忧虑。赵双镇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菏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30%—40%,曹县等地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或在60%以上。近年来当地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已成不可扭转之势。2013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尚有10万亩,2014年只有7万亩。今年获得良种补贴的棉花种植面积仅为15900亩,另有2.3万亩为黄河沿岸的盐碱地。
赵双镇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的大幅下降,与种植效益有直接的关系。“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棉花种植投入大、成本高,即使每亩加上235元的种植补贴,棉农的种植意愿仍然很低。”赵双镇同时表示,今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另外一个原因应归结为补贴迟迟未下,等补贴最终落地,已经错过了棉花最佳播种时期。
突围的方向在哪儿
除了面临国内的问题外,实际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大量中低支纱线正兵临城下。“国外棉纱价格每吨比国内便宜五六千元,我们拿什么跟人家竞争。”调研中,数家企业的负责人如此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成了我国棉纺行业调整的必然趋势。不少棉企已经走在升级换代的路上,产品正朝着高档、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我们这种生产规模在10万锭、员工八九百人的棉企都在转型,如果只做纯棉纺,可能早就死掉了。”齐赛纺织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一年用棉量在1万吨左右,早期以纯棉纺为主,目前是纯棉与化纤各占一半,替代品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类似32支纱线的低端产品公司基本不再生产,有客户需要时,公司才会根据订单安排生产。
淄博银仕来纺织公司集纺纱、织布于一体,现在也已经转向以生产订单化中高档面料为主。目前公司以做天丝、真丝、粘胶等替代产品为主,纯棉产品已经减少很多。“功能性纤维也在逐年增加,公司在香港上市后产能有所增加,但配棉却呈逐渐减少趋势。”陈冬梅告诉记者。
考虑转型的不只是棉纺企业个体,还包括一些地区。
昌邑作为山东重要的纺织城市,拥有纺织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早在10年前,该地即投资建设了一座占地1500亩,名为“中国棉纺城”的批发市场,集棉纺业、展示区、仓储区、保税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而眼下,昌邑正在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为棉企的突围探路。
企业建言棉纱期货合约设计
经历了市场巨大波动的棉企,对棉花期货以及即将上市的棉纱期货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在调研中,多家棉企负责人均表示经常关注棉花期货,但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和期货专业知识,只能临渊羡鱼,并未在期货市场有所作为。“我们的用棉规模正逐渐缩小,公司缺乏具备期货知识的专业人员,公司领导也不同意参与期货市场。”陈冬梅告诉记者。
在鲁泰纺织,相关人员表示,三年前棉花出现行情的时候,公司一度掀起过期货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参与期货市场的提议还是被高层否决了。
而在菏泽地区,谈起如何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承接期货仓单等,众多棉企均能娓娓道来。包括菏泽市国花纺织有限公司、东明明胜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棉企,都有在期货市场成功利用棉花期货套期保值的成功案例。
菏泽国花纺织董事长赵双镇介绍,2010年前后,公司曾用60万元为公司获得过1300万元的盈利,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一些亏损。面对即将上市的棉纱期货,赵双镇等人均表示,会给予密切关注,并在合适的市场机会下积极参与其中。
顾虑并非没有。对于即将上市的棉纱期货,调研中一些企业人士坦言,棉纱期货标的设计等级为普梳32支纱线,对于质量的要求偏低,只能做很普通的床品,达不到时装面料等中高端产品的生产需求。此外,棉纱需求跟下游密切相关,交割后的棉纱质量如何保持与下游产品的一致性,以及交割月来临货物能否备齐等,也是欲进入期货市场的棉企所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