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在孩子稍大以后。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孩子多是通过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父亲育儿的特征
母亲能跟孩子同频交流与发展,孩子一岁的时候,母亲能用一岁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五岁的时候,他能用五岁孩子的心理与孩子一起玩。父亲的心理是凝固的,只能用一种眼光看孩子。不管孩子是一岁还是五岁,他认为应该怎样就是怎样,也就是说,父亲在孩子七八岁以后才介入教育。比如,两岁的孩子在哭,爸爸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妈妈就不一样了,能弄明白孩子是饿了还是凉了。
父亲育儿的作用
一方面父亲要在家里、家外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环境,给母亲一个安心育儿的心情。家庭中男女分工协作,如果女性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过多地考虑经济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就会失去自己正常的心理。
另一方面,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孩子慢慢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的作用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母亲更多地代表自然、生理、心理。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的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价值标准。对社会的分工、变化,父亲的感受要深一点,孩子通过父亲的肩头走向社会。母亲不同,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孩子多是通过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孩子越来越大,对外界的认识要把握得越来越准确,只有父母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不是靠母亲或母亲单打一行为。
历史上寡母抚养的孩子成才率特别高,那是因为寡母不仅给孩子以代表生理上的一级,还有寡母直接参与了社会生产,知道社会的发展动态和人情世故。
既然寡母抚养的孩子特别容易成才,父亲应尽量让母亲去教育孩子?
不是这样的,人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成才的问题,还有一个人的和谐发展的问题。往往寡母抚养的女儿,事业很成功,但在以后组建的家庭生活中大多都很不美满。这些女孩子从小没有跟父亲在一起生活过,她不知道同男人如何相处,因为她的母亲不能随便和男人交往,她自己也不可能同男人交往。于是就容易把男人想象的太好,或者把男人想象的太坏。
孩子是两人的,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是一人说了算怎么办?
谁说的对就听谁的!可怕的是真理掌握在家庭中的某一个人当中,而他(她)不是家庭中的权威,这样的结果会比较糟糕。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就像家里说话算数的那位。在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上的,父母有多高,孩子有多高;父母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
因为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无暇顾及孩子,像你这样的爸爸如何让孩子感受父爱?
爸爸对家庭、孩子除了提供物质基础外,另一种责任就是要把自己在社会上拼打的酸甜苦辣,人生体验传达给孩子,用宝贵的经验去滋养孩子的心灵。我女儿已经八岁,不在身边,但是我已经作好了让孩子与自己在一起生活的计划,对孩子的要求、期望通过妻子的影响孩子,在妻子的口中,经常会听到你爸爸希望你怎么样做,你爸爸是怎么样做的话,等等。
提出让女性回家你是不是赞同?
让女人回家的理由,我不赞同。他们把教孩子是当作副产品,关键是要把位子让出来。相反,男性应该在职位紧张的状态下,把职位让出来给女性。另一方面,阶段就业、弹性就业,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社会应该对孕期、哺乳期的妈妈负责,社会应该对母亲发工资。等孩子长大了,社会要给母亲的二次就业创造条件,要走出家庭回归母性,而不是走出家庭抛弃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