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如果在地图上,用一条线连接起江苏常熟和广东张槎,这两者间的实际距离接近2000公里。虽然相隔千里,但两者相似的产业特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个是长三角的服装名城,一个是珠三角的针织名镇。
远在千里以外的常熟,总是乐于向外来者展示他们“天下衣仓”的风采。走出常熟市汽车站,这座花园城市给人们带来的第一个地标建筑便是常熟服装城。在这个云集了10万多经营人员的商城内,旺季时每天有30万人次从这里进出,日资金流量超过了20多亿元,每年更是有超千亿的服装交易在这里完成。
回到佛山张槎,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棉纱集散地,尽管棉纱年交易额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对国内棉纱交易价格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辖区内仅有的十几个针织园区却显得零敲碎打,大部分的交易环节都不在张槎进行,呼吁张槎打造新交易平台的声音越来越大。作为长三角服装名城的常熟市,从地摊集中地再到千亿交易市场,它的做法或许可以给张槎带来启示。
先有“市”再造“场”
在张槎许多人看来,打造新的交易市场势在必行。“像广州的中大布匹市场几乎控制了张槎的整个加工业,都在为中大布匹市场打工。”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军直言。
作为针织名镇,张槎拥有棉纱经营户超500家,日棉纱交易额10000吨。一份由禅城区经济科技局相关调研小组在今年8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全国各地绝大部分的棉纺企业都在张槎设置了销售网点,张槎在决定棉纱价格上有绝对的优势,但目前张槎由于缺乏类似广州中大布匹交易市场这样的平台,企业无法分享终端利润,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张槎针织产业的配套很齐全,成本很低,但是两端都被别人抓住了,一个是终端的销售,一个是前端的设计,需要去搭建平台,来拉高产业的附加值。”李军说。尽管许多人都认可打造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但不少业内人士都表达了同样的疑问,紧挨着佛山的广州中大布匹市场附近集聚着七八个布匹交易市场,日交易额超过20亿元,且已经形成强劲的集聚效应。佛山如何后发而上?
常熟服装城有着相似的经历。
“常熟服装城属于自发形成的市场,从零零散散的小摊贩起步。”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党政办主任毛华回忆道。1985年,站在常熟汽车站往外看,人来人往,到处都是小摊贩,许多常熟人都把自己手工制造的服装拿到车站附近摆摊,因为交通便利,市场开始成行成市,越来越多的小摊贩出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尽管当地相关部门开始搭建起大棚式的小市场,把小摊贩都放在里面,但仍属于相对粗放的规划方式。而此时,周边的苏州、无锡等民营企业老板都开始规划建设自己的服装城。到了2003年,毛华和身边的同事开始感受到“很大的危机感”。
“铺天盖地的宣传,而且里面的硬件显然比我们大棚式好多了。”毛华直到今天依然对服装城内的区域划分印象深刻,“他们还专门划分了韩国馆,经营得很到位。”在这种压力下,常熟服装城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硬件提升。数据显示,常熟服装城从1985年到2002年期间,占地仅100多万平方米,而从2003年至今,扩充到了300多万平方米,近十年间投入100多亿元来改扩建市场面积。
但毛华注意到,在那年声势浩大进行宣传的服装城开始人气渐低。她再次前往这些地方,发现市场内出现了许多“另类”店面。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民营老板的投资,缺乏政府主导,短暂逐利的个性,让他们在看不到发展前景后,选择把店面产权出售,“这将严重影响交易市场的专业性”。
而这些服装市场的物流问题也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简单地说,进出都不方便,自然就没人来了。”毛华说道。
事实上,在当时正进行硬件改造的常熟服装城,改造的成果还未完全凸显,“如果说是因为我们当时硬件改造成功,把他们打败,那是不可能。”毛华认为,这主要是源于市场形成的模式问题。
她认为,常熟服装城属于先有“市”再造“场”,因为是“市”在前,这意味着原本已经聚拢起一定的人气,这样的地方必然在物流交通等各方面具有优势。而先造“场”的,则显得先天不足,必须从一开始就关注如何聚集人气的环节,如打造便利的交通、保证市场产业链配套的完整性等。
规划市场需先划停车场
对于一个交易市场而言,物流条件堪称是发展命脉。从区位上看,张槎和常熟服装城所在地很相似,原来都属于郊区,随着城镇化的推移,原来中心城区受体量限制,开始往外延伸,于是,两地都承担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这意味着承担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常熟服装城已经感受到这样的压力。土生土长的黄凛对常熟服装城内的路段一点也不熟悉,对于这个“天下衣仓”,常熟本地人在白天都是尽量的“避而远之”,“一进去就堵。”黄凛说道。
因为靠近常熟汽车站,常熟服装城地处常熟古城的南端,东邻上海,南倚苏州,西连无锡,市场内有237条直达全国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运专线。对外交通顺畅,但随着服装城人流量、车流量的增多,市场内部的交通问题开始困扰着常熟服装城。
“由于我们靠近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很有限,所以不能大片区的划停车场。”毛华表示,在2003年正式对常熟服装城进行规划发展的时候,因土地资源的问题,服装城开始在这片辖区面积仅3.71平方公里,但容纳了20多个小市场的服装城内,“见缝插针”地嵌入停车资源。
除了划分地面停车场,在10年前,常熟服装城内就开始建造立体停车场。走进常熟服装城,可以看到几乎每座大厦都建有立体停车场通道,而大厦间还通过天桥相连,“这样可以打通每座商厦之间的交通。”
截至目前,常熟服装城内拥有近6000个停车位。但这对于日均人流量达到30万人的服装城而言,还是存在缺口。
同样区位条件的张槎,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常熟服装城开始进行一些探索。
“从长远看,我们希望把物流仓储放在3.7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外。”毛华表示,常熟服装城目前正思考要划分出一块专门的物流仓储区域,集中进行物流运输,舒缓交通压力。
而从短期看,常熟服装城则尝试创新管理模式来疏导交通。今年5月份以来。常熟服装城内多了120名特殊的执法人员,他们能同时承担城管、交通等多个职能。“这是为了减少交叉执法带来的盲区,在政府的支持下,服装城内首创路面整治综合小组。”毛华介绍道。
在服装城内,由于本身交通压力已经很大,乱停违停的问题更是会加重交通拥堵问题。数据显示,常熟服装城路面整治综合小组成立至今,平均一天抄牌贴单超250起,至今为止共抄牌贴单18500余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交通的压力。”毛华说。
发展商贸旅游聚集人气
在越来越多人认为“无电不商”的年代,电商对线下交易市场的冲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服装行业更是众多行业中电商化程度较高的一类。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5%的服装交易在网上进行。
在张槎内,许多针织服装企业都开始积极寻求“触电”,如本地龙头企业安东尼在几年前已经专门建立电商部门,在网上专门开辟新的男装品牌。“现在的针织交易市场,都必须考虑到电商可能带来的挑战。”佛山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说道。
常熟服装城很早就意识到电商冲击的问题。2003年,当许多人还未必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这样的字眼很熟悉的时候,常熟服装城已经着手打造自己的线上交易市场。毛华回忆道,当时服装城与浙江的企业合作,建起一个网站,在网页上有着服装城的电子地图,并且挑选了几百家市场内优质的企业放在上面。
当时网站上甚至开发了许多体验的软件,例如输入身高、三围等数据可以直接试穿衣服等。“可能感受到冲击并不是太明显吧,后来这个项目也不了了之。”尽管占据了先发的优势,但常熟服装城在面对电商问题一直处于“没有想明白”,毛华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困惑,“我们现在和阿里巴巴合作,但在电商上,很多问题都还想不明白。”
无论是不是为了应对电商冲击可能带来的人气削减的隐患,常熟服装城还是做出了一些尝试。在常熟服装城350万平方米的市场营业面积内,容纳着近10万经营人员。去过服装城的人都知道,这里以批发为主的特点,使得市场从凌晨3点多开始有人气,到了下午3点多大部分的铺面都已经关门。
为了改变这种下午和晚上人气不足的问题,常熟服装城开始往商贸旅游发展。“2007年我们开始往旅游景点的方向发展,改建基础设施,顺利拿下了4A景点的牌匾。”从那时起,常熟服装城内开始出现一些旅游大巴。
尽管常熟服装城只有3.71平方公里,但里面大大小小拥有近30个市场,专门划分的女装中心、男装中心在此时反而成为游客的不便。“商厦之间相隔太远,即使是旅游巴士接送也很不方便。”毛华表示。
针对这个问题,常熟市服装城的工作人员对着市场地图琢磨了又琢磨,猛然发现所有的市场刚好围成了一个圆,而中间的圆心正是一些农民住宅的集聚区。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何不把这个片区改造成游客中心?
这个想法在2008年开始得到实践。中间这个片区被设置为专门的游客中心,打造成了一个大广场,广场上聚集各种餐饮服务业,而负一层则划分了一个3万平方米的商城,商城内把原来服装城内男装、女装、鞋子等各个类别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云集在一起。
“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商贸综合区,所以从游客中心开始,我们开始增加休闲娱乐的服务业。”毛华指着服装城的一栋大厦。这栋挂着“摩登天堂秀”横幅的大楼内,作为服装城内新品发布会的场所,每天都会有一些专业的国外模特走秀,还有各种国外风情舞蹈表演等。
“这种旅游和服务业的嵌入,使市场实现了批零兼营,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往商贸旅游发展。”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