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童装设计师的知名度在圈内已经热闹好几年了,但圈外人知得廖廖,而在国外就恰恰相反,由于市场化与强烈个人意识结合的问题,国内很多设计师设计出的服装,市场销量并不好,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的作品没有与市场相结合,而看似很具有市场意识的衣服,却缺泛独特的风格内涵,因此,服装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同等重要,国外的设计师比我们做得好,这和他们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另外,媒体包装宣传方面也有区别,国外的设计师在这方面较注重自我形象的包装及推广。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想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童装产业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因而在中国设计师手里握着的一柄利剑,就是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后的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必将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将其与中国时尚很好的结合起来,中国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世界时尚中心——巴黎、纽约、米兰等都是发达国家的产物,这已是经济规律,对于发中国家,尤其是有断层的中国服装产业在一定时期表现为追赶型,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设计师要想形成气候,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日韩设计师在国际上的成名之路,可称“日韩风格”,他们几乎成了中国设计师的一个样本,我们作为本土的设计师,日本的文化与中国文化非常相近,这种相近的文化在服饰上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汉服、唐服”,这是很有特色的“东方服饰文化”,即平面造型,仔细想想,日本的“和服”与中国的“汉服”,这种奇特的裁剪方式和穿着方式,令西方人倍感神秘和不可思议,现代的日本服装大师将这种“平面裁剪”理念与现代服饰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推向“巴黎”,推向世界典型代表当属“三宅一生”了。这个“褶皱大师”将东方霓裳在西方人面前演绎得斑斓绚丽,神秘莫测,他就是一个将本土文化、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第一位东方大师。因此,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在精通本国的文化、本国服饰的演变,本国的民族服饰以外,还要学会创造新的理念,学会“一生褶”的精神,学会创造新的面料,新的服饰理念,结束本土服饰的令自己激动的激情,这样,中国服饰的未来才存生机。
消费者意识到他需要某种风格的服装,但这种意识还不可能清晰到具体的款式细节、面料、图案等、可以说,消费者是带着一个模糊的和期望的意愿来选择商品的,他们只是从试穿中来了解适合自己的商品。
强大才能生存
设计师的作品与消费者的愿望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一致的前提下,所导致的一种共识和共鸣。我们知道,一个设计师是不可能对各个层面的消费群都可以达到理解一致的,理解一致只能对某些消费者而言,就这牵扯到设计师的“定位”问题,设计师一定要定好位,认准了某类消费群,比如在年龄层次上,经济收入上,工作特点上确定到位,就要深入到这些消费群体上作深入的调查,包括在那里工作,娱乐,喜欢什么样的款式风格。
中国设计师能否走上国际舞台,最终体现在中国的服饰品能否走上国际舞台,服装品牌的问题,不仅牵扯到设计师,也牵扯到企业,首要问题是要使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警惕,解决污染问题和对人体的危害,其次,国内的童装设计师要在学校打好功底,让学校的教育体制和企业结合,和市场结合,让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也要具备扎实的服装造型功底,除了平面造型外,还需要有立体的造型技能,这样才能“表情达意”,让自己的设计思维通过自己的手完成、巧妙地表现出来。这样,中国设计主流的素质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加强,中国服饰走入国际舞台就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