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当世界一片荒芜,“发现”带来了文明;当文明浸透社会,“发现”推动了创造力,而当社会已经处于高度文明,人类已经以创新为己任的时候,“发现”所带来的是超越。
超越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含义,人类思想与境界的超越,社会文化与生产力的超越,自然界繁衍与异化的超越等等。
而最紧迫的问题在于,“超越”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再是冠冕堂皇的“书面词”,“双危机”的重创接踵而来,终于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谓“文明发达之巅峰”,也就意味着两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那么,不超越的代价,就是滚下山去。站在悬崖上看未来,最急迫的问题是要发现超越的方向,当人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悬崖边),“发现”的眼界决定了“超越”的距离。
CHIC2011将主题设为“发现”,但不是只有这一年在“发现”。其实,每一年的CHIC都会有所发现,未来的CHIC依旧持续要发现,不同的阶段发现现时存在的,对未来产生影响的问题和机遇,并有的放矢地“超越”,这应该是CHIC每年“发现”的宗旨。
那么,“双危机持续效应”影响全球的2011年,CHIC最应该从——发现 带来超越!
经历过“双危机”的初次洗礼,全球时尚产业也终于发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一条更为曲折、更容易摔跟头、一不留神还会迷失自我的山路。刚刚过去的国际金融危机,就这样硬生生戳中了那些时尚大国、顶级大牌的软肋,不经意间遏制了大国大牌们悠哉的脚步。
不过,上苍对在后面紧追猛赶的“中国时尚”还是眷顾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时尚产业,与其说是产生了诸多或好或坏的连锁反应,不如说是明里暗里提供了更多自我超越的机会。
“环境危机”对“中国时尚”而言,或许是一道更为难解却必须解的课题。不过,在产业正欲转型升级的初期,便主动肩负起抵制“环境危机”的使命,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一定有巨大的良性的有潜力的机遇,在不远处静候着。
关键是,这一切的一切,要有人去发现……
发现之——时尚对“后危机”的讨巧与轰热
1、由“西班牙热效应”发现……
站在一个产业升级的当口上,“中国时尚”需要带着平等的自信心,去发现我们与西班牙、与日本,甚至与意大利法国之间,能够借鉴、汲取、摒弃和通融的地方。发现的目的不只是找所谓“客观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设定我们未来能够达到并参与进去的某种格局。
刚刚结束的世界杯,有没有什么值得发现的东西?站在时尚产业的角度而言,倘若潜心“发现”,会豁然感悟:南非赛场上“诸侯争战”,岂不是如今时尚世界“春秋格局”的缩影?
几乎要被卷进“重重债务危机”的西班牙,以一个划时代的世界冠军诏告天下,成为“后危机时代”的焦灼中,第一个引发全球热效应的兴奋聚焦点。
而作为时尚人,同时想到的,或许还有同样在“危机后”横行天下,让意法奢侈大牌望尘莫及的西班牙快销品牌:ZARA。
“中国时尚”与“西班牙时尚”有没有可比的地方?抛开“制造大国”的赘名,“中国时尚”在未来所能呈现的局面,难道不能从ZARA的热效应,甚至是从“以团队作战,无论外面变成什么样,永远掌控自己节奏以拖垮对手”的西班牙足球中,发现更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长处吗?
论时尚大国,意大利法国如雷贯耳,日本美国也有被提及的可能性,却不会有人言辞戳戳地指认西班牙为时尚大国。在意法时尚笼罩的阴影下,同样具备悠久文化与多流派艺术氛围的西班牙,却始终无法在时尚舞台,与邻国平起平坐。
但面对顶级大牌,拥有西班牙血统的ZARA从不感到胆怯和自卑,不仅仅将专卖店堂而皇之建在各个顶级大牌的旁边,更以绝对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和紧抓时尚款式变化速度等“内在品质”,令金融危机后跌了跟头的大牌们不敢小觑。
而“中国时尚”不是也夹杂在日韩的阴影中,难于登上亚洲时尚的尖峰吗?同样,中国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甚至,比起西班牙,“中国时尚”更多一份厚积薄发的朝气,和出生牛犊的锐气。
此外,“日本时尚的两条腿走路”也是“中国时尚”可以发现的课题,当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世界大牌未能幸免地在金融危机后缩水之际,优衣库、无印良品、川久保玲等快销时尚品牌却及时拧成另一股势力,继续延续并维护着“日本时尚”在亚洲的领头羊地位。
再反观中国服装产业,在经过十几年创品牌的艰苦历程后,如今中国的高端品牌、快销品牌样样不缺,甚至其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每个版块拥有的品牌数量,较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当站在行业的角度及时发现“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时尚格局变化,“中国时尚”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些时尚领域的后起之秀,建立“中国时尚”冲向世界的某一杆旗(可以是产品类型,也可以是单个品牌),剑走偏锋也好,独辟蹊径也罢,就看行业能够“发现”的眼界有多宽。
站在一个产业升级的当口上,要想发现更多的“超越途径”,就必须彻底解放“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种种桎梏,带着平等的自信心,去发现我们与西班牙、与日本,甚至与意大利法国之间,能够借鉴、汲取、摒弃和通融的地方。发现的目的不只是找所谓“客观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设定我们未来能够达到并参与进去的某种格局。
2、面对ZARA们发现……
“后危机时代”风行的“快销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是市场定位的本质变化,中国品牌常年树立的市场定位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站在行业的高度及时发现品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并以行业的力量给予支持、创造环境,才有可能完成一次完美超越的全过程。
“后危机时代”真正让我们发现了什么?快销时尚的新消费观崛起、市场定位的心理年龄至上、网络时代的懒人阵营庞大、国际顶级奢侈品打折背后的唏嘘,等等等等。
从发现中,先让我们做一番设想:即便顶级大牌已不在当今时尚的“趋势”上,但要短时间内创造中国的Burberry或者伊夫•圣•洛朗,完全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顶级品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窘境,其血脉里,永远流淌着极为浓厚的地域文化、个人魅力和历史优越感。
那么,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中国的ZARA或者优衣库呢?至少还不会遭到坚决的反对唾弃。但是且慢,在没发现这些品牌“市场感染力”的真正本质之前,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有人曾不无讽刺地说:ZARA们没有文化或魅力。那是因为说话之人没有真正地去发现“快销文化”的“侵蚀能力”。
当你发现人们在买ZARA、H&M等风靡世界的快销品时,一边数落着品牌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一边疯狂地挤进收银台掏银子,只能说明,即便快销品并不完美,却从不缺少品牌的魅力和诱惑力。
于是,我们真正要发现的,就是一直被保守的时尚人士所忽略的:快销品牌文化特性和魅力的真正内涵。
在很长的时间内,更多的专业人士只关注着ZARA的快速反应;优衣库的价低质优;ONLY的市场侵入,却很少有人发现:为什么ZARA会“老少通吃”,15岁和50岁的女人都抢着穿;优衣库会“男女皆爱”,成功男士与时尚潮女都成批买;ONLY会覆盖城市乡镇,都市达人和乡村小妞从来不为ONLY烂了街而嫌弃之?
这些发现直接的反映就是:“后危机时代”衍生的新消费主义,不仅是因为快销品物美价廉、款式丰富更新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本质变化,曾经明确的年龄定位、环境定位、身份定位突然变得越发模糊,而一些全新的定位名词相应地逐渐浮出水面:心理年龄定位、生态环境定位、心态与喜好定位……
这种变化绝对不可小觑,直接影响到品牌在市场定位上的重塑与再造,而新的市场定位所引发的是从生产到终端所有环节的连串反映,创新改革还是坚守维持?不是企业家一句话一个念头就能解决的问题。
行业升级与品牌升级永远相辅相成,站在行业的高度及时发现品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并以行业的力量给予支持、创造环境,才有可能完成一次完美超越的全过程。
3、从国际大牌的跟头中发现……
国际顶级大牌集体受挫,正是中国高端品牌迎头赶上的好机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行业给予更多的发现,有助于品牌掌控自己的节奏,做世界的自己。
当国际顶级奢侈品大牌集体受挫,甚至不得不以打折优惠的形式,不远万里行销中国市场时,中国服装“金字塔尖”的那部分品牌,一定有所发现。
只是,发现的态度决定了发现的眼界,如果发现了“借对方弱势缩小差距”的可能性,机遇或许就在前面;如果发现了“后危机时代不属于高端品牌”的悲情,机遇会悄悄走开。
站在行业的角度上,CHIC2011所要发现的不仅是国际大牌们的市场走向、生存状态和未来前景,更要认真地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高端品牌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处境中,心态的变化、市场应对能力的强弱、以及在坚守高端阵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忍耐力和创造力。
即便在中国培育真正的奢侈品土壤不在朝夕,但依托中国文化和日益被全世界追捧的“东方气质”,中国高端品牌在未来的世界产业格局中,一定是有着巨大空间和发展潜力的。
只是,行业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提供更多的“发现”,比如:及时提醒品牌们,不要试图去做中国的杰尼亚或夏奈尔,更不要看到曾经仰望的偶像们摔了跟头,也条件反射地躺在地上。
站在行业的角度分析,可以从西班牙足球中发现一些我们必须坚守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像西班牙足球一样,找到自己的根基,掌控自己的节奏,做世界的自己。
发现之——从矛盾到和谐 与环境同生息
如果说“金融危机”的存在相对是短暂的,可控制的,到目前普遍认为已接近尾声,“后危机时代”的曙光已来临,那么,“环境危机”却是更为严重、更持续、控制较难的,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才刚刚开始,却已四伏于你我左右的“恐怖势力”。
所以,“金融危机后”引发的种种新现象,可以让我们的“发现”有的放矢,“环境危机”所引发的种种现象,则让我们的“发现”有些庞大而飘渺。
不知是因为近年天灾频生,还是关于2012预言的警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引发的全球高关注度和持续影响力,都在表达:关于“环保、低碳、绿色”等等并不陌生的“华丽辞藻”,在当今社会,绝不再是纸上谈兵的虚招子,而是实打实要落实到每个产业、每个品牌、每个人未来发展的精髓中。
1、第一眼,发现的是矛盾
时尚与低碳,原本是对立的,那么,当“环保低碳、绿色生活”成为世界主潮流和总趋势时,对时尚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站在行业的当口,既然发现了矛盾,就要想到解决的办法,不仅阻止“冲击”变为现实,更要借此力,把“冲击”变为“超越”。
时尚界高举环保大旗,高唱“绿色颂歌”应该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后的事情,也是时尚界人士静下心来认真要发现些什么的初始阶段。
结果,这第一眼发现的并不是惊喜,而是矛盾。
有一个小段子可以很充分地诠释这第一眼“发现来”的矛盾:某人迷上一个服装品牌,和她的朋友闲聊时说:“上半年买了这个品牌十几件衣服。”朋友沉默片刻,回答道:“你拉动了内需,但,你不低碳。”
内需、时尚与环保、低碳从本质上解释,确实是一对儿矛盾体,以至于早些时候,从行业专家到企业经营者,都在呼吁有识之士对这“矛盾的一对儿”给予足够重视,共同寻找解决矛盾,消除对立,使之和谐共生的方式方法。
所有人的焦灼都写在脸上,渗透在话语里,当一个永远走在潮流前端的产业发出了如此强烈而紧迫的“呼救”时,也就意味着,时尚与环保将成为产业发展未来旷日持久的重要课题。
CHIC2010,展馆广场前矗立着庞大的用各种环保面料创作而成的蓝色地球,应该是对“环保低碳、绿色时尚”给予的明确方向和坚定信念,不能说它会带给人们真正解决对立与矛盾的方式或招数,但却率先从思想上、眼界上统一了“绿色时尚”的发展之路和创新方向。
站在这个蓝色地球前认真发现,这个默不作声的庞然大物,一定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像,只要你真正想从其中发现什么,你的发现一定会超越“矛盾”的表层,所能想到的会很多:一条绿色的产业链、一份绿色的设计与陈列方案、一种相对环保简单的绿色生活方式……
2、未来,发现的是和谐
创造中国的“绿色时尚”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尤其是这么多年“制造大国”遗留下来的各种污染弊病,以及从观念到科技研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都需要行业有勇气去发现问题和突破口,有魄力去超越。
说实话,直到现在,谁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时尚”已经将“绿色环保”和谐融汇到一起了,但是,通过不断地发现,中国时尚在绿色创新的板块上,的确做出了尚算突出的成绩。
如果将一条产业链放大来梳理,上游面料企业从技术层面上的绿色研发,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中游品牌企业的“绿色指数”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至少,绝大多数经营者和设计师都力求使用天然环保原材料,棉麻毛丝以及植物纤维等环保天然面料,正是在品牌的带动和督促下,迅速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儿。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自行研发环保无污染的染织方法和其他绿色创新技术,同时,很多企业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融入品牌文化的理念中,通过文化传播,带动目标消费群的环保意识。
再看看产业链的终端环节,绿色覆盖率似乎就不那么葱郁了。
对于终端市场如何融入环保理念?看得出,行业企业都还没有给予更多行之有效的办法,除了少数时装品牌经营者提出“以减少专卖店过分的装饰和繁复的陈列方式,以及华丽包装等细节”来表达对环保低碳的支持响应,更多的经营者,尤其是各大商场的经营者,还没有发现更好的“将低碳融于时尚,使之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和传播手段。
面对终端消费者从文化与认知角度上的疏导,“中国时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绿色生活方式”可以作为文化理念喊出去,可是,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既时尚又绿色的,依旧是难于提供答案的纠结所在。
纵观全局之后,不难发现,即便是在绿色指数较高的中上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绿色时尚”的概念大多只是停留在技术研发的层面上,而且,技术研发也大多是生产环节其中某一项进行了环保创新与改革。有多少企业能在整个生产环节的过程中达到环保无污染?恐怕没人敢给予确切答案。
换句话说,创造中国的“绿色时尚”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尤其是这么多年“制造大国”遗留下来的各种污染弊病,都需要行业有勇气去发现,有魄力去超越。
以时尚的角度发现更为融洽的绿色创新和环保文化疏导,是未来服装行业需要集体“发现”的重点项目。毕竟,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尚,才是时尚创意产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CHIC2011将主题定位“发现”,一经传出,便在行业里引起不小的震动。
一个看上去最简单最直白的词语,也最容易被忙碌的人们所忽略。当CHIC站在行业的角度将“发现”提炼出来,这个常常被忽略的词像是突然间发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让人们不能不去关注,不能不去思索,而伴随着思索的过程,是在惊喜中挖掘出越发饱满的“发现”,而且,越思索,越发现,越感到取之不竭。
反过来,行业内的每个人、每个品牌对发现的理解和诠释,无论微观或宏观,无论细节或全局,同样也是CHIC的、行业的宝贵财富。
最重要的是,站在CHIC这个平台上,行业人将自己的发现,身边人的发现,品牌的发现,企业、市场的发展,设计师、媒体们的发现都集中在一起,并且持续下去,积累起来,那将会产生多少能量和创造力?一个行业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去“超越”?或许,未来,每一年的CHIC都会把确切的“答案”公布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