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废弃的售票亭、锈迹斑斑的护栏、铁链捆绑的电动门……眼前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这座颓败的建筑曾经是代表中国鞋都形象的鞋文化博物馆(下简称鞋博馆)。
在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化项目建设办公室(前身为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管委会,下简称项目办)综合科负责宣传的朱德君记忆里,于2001年10月12日开馆的鞋博馆,曾在半年时间内,创下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辉煌业绩。
8年时光流逝,如何让鞋博馆从昔日辉煌落魄成今时模样?
如今的鞋博馆只有小偷频繁光顾
鞋博馆位于鹿城区双屿镇卧旗山,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由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主持设计,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馆名,主馆展厅包括历史沿革厅、少数民族鞋文化展厅、名牌鞋荟萃厅和多媒体演示厅。除了曾拥有中国最大、第一的鞋文化博物馆等美誉外,它还是鞋都标志性建筑。然而时过境迁,今日的它已经面目全非。
7月15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鞋博馆门口,只见一间写有“票价”字样的小亭门窗支离破碎,室内积满尘土;博物馆电动门的铁条被拆掉五分之一,为防止车辆进入,电动门与门柱之间拉了一道铁链;主馆附近的路灯被齐根斩断后不知去向。鞋博馆二楼办公室紧锁,展厅里还摆放着草鞋、三寸金莲等实物和图文资料。和鞋博馆一样,它们显得陈旧、破败。
记者找到了负责看守鞋博馆的永嘉人戴先生夫妇。戴先生夫妇告诉记者,他们从2007年底开始看守博物馆,当时的鞋博馆与如今情景相差无几,偶尔还有小偷“光顾”。鞋博馆的电动门马达和铁条已被偷走,电缆不知去向。去年夏天,警方还抓了两名偷中央空调外机的小偷。
“除了主建筑完好外,很多配套设施都被偷过。”更令他们气愤的是,鞋博馆台阶上的铜条也在劫难逃,不久前的晚上,两根铜条被小偷撬走。
戴先生夫妇除了负责安保工作外,还负责场馆的打扫。至于场馆及配套设施是否有人维修,戴先生说:“没有,看守博物馆的就我们俩。”由于缺乏护理,鞋博馆围墙的铁护栏已锈迹斑斑,残缺不齐。
戴先生夫妇告诉记者,由于电缆被偷,鞋博馆已经断水断电,他们的日常饮用水是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化项目建设办公室提供的矿泉水,生活用电用小型发电机。鞋博馆现在已不对外开放,但鞋博馆广场和主馆外围却成了市民晨练和务工人员游玩的场所。
辉煌时半年内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据了解,鞋博馆目前由项目办管理。项目办综合科科长赵玉壁介绍说,鞋博馆2000年开工建设,2001年10月12日下午开馆,全国政协及温州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开馆仪式。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开馆当日,鞋博馆人流达1万多人次。
现在乐清某局工作的石竹君是鞋博馆首任馆长。她说,鞋博馆开馆时,收集了2000多件实物和资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鞋文化。当时的鞋博馆有讲解员,也有专门负责秩序和安全的保安。
项目办综合科负责宣传的朱德君记得,博物馆开馆半年,就创下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骄人业绩。
由于它是中国第一个鞋文化博物馆,它还接待过多个国外访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曾对该馆进行过报道。
鞋博馆为何会从辉煌走向没落
对于鞋博馆的现状,石竹君表示痛心。是何原因让鞋博馆落魄到现在的境地,她不愿提及。不过,她告诉记者,鞋博馆刚开始销售门票时,一张2元,收入还是不错的。但没过多久,游客开始减少。到2004年,因游客减少,鞋博馆停止销售门票,保安随之撤走。2007年,随着管理鞋博馆的10多名工作人员的撤出,鞋博馆停止对外开放。
朱德君说,项目办没有专业人才和专业资金对该馆进行维修和管理。早在2005年时,他们就向上级部门打报告,希望将鞋博馆移交文化部门,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成功。
据项目办负责人何学标介绍,该办公室前身是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管委会(下简称管委会),鞋博馆是鹿城区政府出资修建的中国鞋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成后归原管委会管理。
“2005年,管委会改为项目办,项目办没有了管理权,只负责工程建设。原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如计生、城管等都已划归双屿镇政府。对属于文化范畴的中国鞋都文化广场及鞋博馆,他们已向区里打报告移交给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简称鹿城区文化局)。”何学标说,2006年,中国鞋都文化广场成功移交,但鞋博馆未能成功移交。目前,该馆只能由项目办代管。他说,由于项目办的权限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对鞋博馆进行运作、维护,鞋博馆才出现今日之现状。
项目办一名工作人员说,鞋博馆是非营利产业,对其修缮和移交后的日常维修都需要资金,资金无法落实是鞋博馆无法移交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何学标认为,移交是迟早的事。
7月15日,记者致电鹿城区文化局负责人王庆顺,他表示,鞋博馆的修缮费用、日常护维费用和功能定位都还要等区政府决定。目前他们还无法接管鞋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