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外销工作,台湾比中国早了15年的时间,早在1980-1995年间台湾的同业已派人去国外推广,派人参展,这么多年与国外的接触,现在舞台的主角换上国内的缝纫机制造厂商。但是有许多以前的经验可供现在的国内企业参考。15年前的客户对象与目前变换不大,这些客人的思考模式也都延续下来。故国内的制造商只要了解别人当时是怎么走的路,如今再走别人曾走过的路,便会平顺得多。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五年间,日本及中国台湾在此产业界都有很大进步,当时的中国业果正在低价品萌芽阶段,据我当年的国外旅行接触,有许多大陆的产品经由贸易商或外贸经办单位推广到国外。而制造厂商——这些主体单位对外的接触较少,所获得的资讯不足。台湾是由制造商主动的出击。
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制造厂商之上?主要是根据15年来的事实证明,在此15年间壮大的都是制造工厂,并不是贸易单位,日本重机公司缝纫机,飞马缝纫机等等再加上台湾的各家包缝机,柱式底板缝纫机等的名声,都已使使用者耳熟。但是贸易单位成长壮大的并不多。以财力、技术、人力来讲,制造单位都较贸易单位大了许多,故大陆的缝纫机制造厂本身才是真正推广产品的主力军 ,要以本身主动成为主体,主动出击,尤其是英特网的出现,买方和卖方直接接触,已不需要贸易商介入了。因此未来促销机械产品,还是要靠制造厂本身的努力。
大陆的制造厂可能希望了解,台湾地区的厂商为何在1980-1995年之中取得国际上一席地位?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的?如何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身在海外的买主,都非常的谨慎。因为货款、运费、关锐都付了之后,万一货品品质不佳,就难以补救,故买主方面的购买程序都是渐进式。一般都分为三次进行,头一次取得样品,看看货品真正的概样:再下一个试用订单,实际试用看看。然后才会有正式订单,这三个过程走一次起码要半年。以我与国外朋友交往,也都是循此渐进的,故往往出国一趟花了上万美金,效果却不是立该显现的。尚未开始回收之时,旅费就已吓死人,制造厂必需有此能力忍受着前置的投资。
对一个新的货品谨慎行事的态度是每一个客户都会有的,我们对于客户此种的态度要了解,绝对不可以操之过急。如样品不佳,客户有小的损失,都给予原谅,大的损失则不可以忍受,做一个工业机械产品的推销人员,我认为市场调查,找寻客户源,介绍产品,推出第一个产品给客户使用这是企业的使命,继而来的正式订单,那就要看品质了,也就是“机械产品本身就是推销人员,客户使用后对品质满意,他会自然会再来买。”我从未寄希望一个产品刚开始与客户初次接触就有大的订单,如有人愿意向企业要求样品试用,那企业也就应该满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