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那些长期依赖海外订单生存的外贸企业,已经举步维艰。要想突围,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外需和内需并重。一方面不能轻易放弃海外市场份额,因为东山再起时可能付出更多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以此增强抗风险能力。
绝地求生:外贸企业转内销 重在避短扬长
众所周知,以出口为目标的外贸企业跟以内需为目标的内贸企业,在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加工型外贸企业大多都是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的,不需要品牌,只需要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质量有保证就足够了。但是做内贸企业,必须面对整个终端市场,从品牌策略到营销渠道,从经销商到消费者,从产品设计到客户管理……都要胸有成竹才行。
因此,外贸企业进入内需市场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品牌和渠道。而品牌的创立和渠道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很小。无论外贸企业怎样努力,恐怕都拼不过内贸企业。
不过,加工型外贸企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通过与国际采购商接轨,外贸企业能够及时把握国外最新技术标准和流行信息,经过长期代工经验的累积,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工艺水平。外商往往只需要拿一个样品甚至一张草图,外贸企业就能生产出过硬的商品(即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要求)。其次,加工型外贸企业通常是按照订单进行生产的,基本零库存。
要想绝地求生,外贸企业必须避短扬长,从这两个优势入手,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
模拟出口:国际标准立品牌 决不走回头路
由于缺乏品牌,外贸企业打入内需市场,最容易选择的策略是,强化制造优势,放弃高质量标准,降低成本,打价格战,硬拼市场份额。因为在国内市场,完全可以抛弃国外相对苛刻的各种标准,不用担心有海关拦住,把货退回来。
这其实是在走回头路,是万万不可的。外贸企业要想打开国内市场,必须采取优质策略,进行差异化竞争。
笔者建议采取模拟出口的策略。所谓模拟出口,就是一种以出口标准生产,但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全新经营模式。
这是创建新品牌的捷径——让国内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买到符合美国、日本、欧盟标准的高品质商品。出于对国际标准内在品质的认同,中高端消费者很容易建立对不熟悉的新品牌的认同。实际上,按照先进的国际标准进行生产的商品,确实具备较高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企业只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工艺;品牌和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都在外商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技术标准,都被外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所掌握。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商品在美国终端卖10美元,而我们只能拿到0.5到1美元。我们失去的利润,其实主要是品牌和标准的价值。
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国外的品牌我们不能沿用。但是国外政府较高的技术标准,可以为我所用,却不用支付一分钱的知识产权费用,也不会被视为侵权。这使得模拟出口的商品,既保有内在高质量的附加值,同时又不增加生产成本。
规模内销:优质优价拓渠道 坚持订单生产
模拟出口是基于外贸企业的第一个优势,让投放给国内市场的商品,在技术、质量、价格和使用性能上,保持原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但是优质的产品能否实现优价,并顺利销售出去呢?这就需要发挥外贸企业的第二个优势,在订单式生产的基础上,规模内销。
模拟出口所依据的出口标准,与国内市场现行标准相结合,有利于建立一个高低结合的、金字塔式的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较低的、扁平的国家标准基础上,形成若干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从而把商品分成优质的和普通(当然普通不等于劣质,要达到国家标准)的若干类,实施优质优价。
这一点对于注重食品安全的农产品来说,表现得格外突出。比如大葱的亚胺硫磷残留量,符合我国标准(≤0.5mg/kg),卖1元/斤,而符合日本“肯定列表”标准的(≤0.01 mg/kg),可以卖8元/斤,会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买贵的。
由于外贸企业转内销,节省了运费、关税、国外品牌商与渠道的高昂费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品价格应该比国际市场要低一些,但是仍然有相对很高的利润空间,足以得到传统销售渠道的热烈追捧。
传统零售和代理企业应该尽快抓住模拟出口的商机,向国内的中高端消费者,提供国际标准的优质商品。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大规模搜集特定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形成规模需求,再以类似于出口订单的形式,提供给出口生产企业,来支撑订单式生产。
只有“先需求后生产”的订单式生产,才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订单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有意义,否则无法弥补海外订单锐减造成的巨大缺口。比如山东农产品出口订单,单位是“船”(几万吨);浙江某玩具企业出口订单,一笔就价值上百万美元。
“模拟出口、规模内销”的好处有很多:既解决了外贸企业应对危机的燃眉之急,又可使其不再受制于人,主动寻求战略转型,获得长期健康发展;使国内消费者在优质优价的前提下,用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买到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商品,有助于实现消费升级;既增加了内需消费的规模,又提高了内需消费质量;由于模拟出口订单规模的要求而被迫形成的规模需求,降低了全社会的成本,同时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技术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