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生存」“中国女鞋之都”转型突围
“抗击金融风暴,我们在行动。”3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武侯区的“中国女鞋之都”,四处可见这一显示信心的大红横幅。问到信心如何建立?无论是企业老总还是员工,都给出一个共同的答案:“穿民族之衣、走品牌之路。”
“产好鞋,无名鞋”的尴尬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而成都产皮鞋以女鞋为主,年产量1.4亿双左右,制鞋业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值达150亿元。2006年,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称号。殊不知,在“中国女鞋之都”园区内的千余家企业,长期走的是“贴牌出口”的外销之路。事实表明,此“路”带来的是无“风”则顺、有浪则“翻”的巨大市场风险。
去年金融危机始发,以外贸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女鞋之都”最先受到冲击。仅在今年一季度,外销型鞋企销售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0%,内销型企业下滑20%.“中国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就此反省:单一依赖国际市场和廉价的贴牌加工为主的赢利模式,早就为成都鞋业埋下隐患。只是没想到,这场金融危机对它的冲击如此之大。
其实,早在15年前,成都制鞋业就已占据全国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后来受短期利益驱动,成都制鞋业开始转向海外市场的贴牌生产,自有品牌逐渐淡出国内市场。15年后的今天,成都鞋在全国市场难寻踪影。据统计,成都鞋上千个注册商标中均没有形成品牌,造成成都鞋业“产好鞋,无名鞋”的尴尬现状。
转换思路危中寻机
“重拾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信心就必须转换思路和模式。”古奇鞋业公司是“中国女鞋之都”工业园区内一家最大规模的外销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郭川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外销订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尽管如此,企业仍坚持履行“不减产、不裁员、不减薪”的社会责任。同时,主动调整生产经营思路和模式,在积极争取“外单”的前提下,更多瞄准国内市场、创立企业品牌。他说,目前这一思路和模式的转换已初见成效,前不久,企业又得到几笔可观的外销订单。
事实上,在园区内,像古奇鞋业这样的企业已越来越多。在依百兰鞋业设计室,记者见到总经理助理吴夕帆正和巴西设计师讨论今年春夏女鞋的流行趋势。“以前我们只做贴牌没有设计,现在我们请来国外知名设计师,开发自己的品牌,正在逐步打开内销市场。”吴夕帆说,“这次危机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要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走品牌之路迫在眉睫。”
打造和包装自己的品牌,成都花晨月鞋业老板陈昌国也已忙活了几个月,目前正在跟国内一流的广告策划公司接洽,为品牌设计崭新的形象。内销市场起步较早的成都卡美多鞋业,也已在全国开出了上百家专卖店。
政府出手温暖鞋企
为帮助鞋企转换经营模式,武侯工业园管委会决定在“中国女鞋之都”园区内打造一个10万平方米的直销鞋城,首期计划开设200家左右的鞋业专卖店,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鞋类专业市场。
3月7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四家“中国女鞋之都名品连锁店”正式亮相,首批推出“盛仙妮”品牌,迅速受到市民的热捧。开业第一天就售出1000余双女鞋,创下成都普通店铺女鞋销售的最高纪录。
成都美丽点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代宇激动地说:“从今以后,我们不但要结束贴牌生产的历史,还要在自己品牌形成并不断增设名品店后,让其他地区企业或外资企业贴牌生产我们生产的鞋!”
此外,武侯工业园区管委会还举办了“走进成都鞋厂,订制专属春鞋”活动,首批市民前往“中国女鞋之都”定做了500多双春鞋,这也是成都市民第一次直接向鞋厂下订单。
更让园区内鞋企感到温暖的是,3月18日至21日,在武侯区政府的出资下,中国女鞋之都的20余家品牌鞋企将以集体组团的方式首次亮相世界著名的专业鞋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鞋业展览会。
“5年后,成都将有望成为世界制鞋产业中心,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解决百万人就业。”彭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