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位于伦敦的巴宝莉(Burberry)专卖店,史无前例地在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时就推出了新品八折的降价活动。
普拉达(Prada)、夏奈尔(Chanel)、古奇(Gucci)等国际一线大牌的联合品牌,也纷纷在以低至3折的价格出售……
种种迹象表明,众多国外知名服装品牌开始迈入了萧条期。近日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这恰恰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崛起和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中,中国服装业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更好。
中国服装业感受切肤之痛
除了众多一线品牌纷纷放下身段,推出折扣活动之外,全球各大服装零售商也陆续倒下:以美国为例,不光拥有60年男女装零售历史的Harold’s关闭了它的各大零售商店,在全美14个州拥有66家连锁商店的ValueCity公司也宣布破产。
环球同此凉热,在这场寒流中,国内的服装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一方面是服装出口量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国外订单减少——有服装外贸出口企业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国外订单同比减少了近五成。两相夹击,已经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倒闭并开始波及品牌企业,不少企业的市场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内线作战方可转危为机
在这个人人头上一片愁云的非常时期,不少业内人士却向记者表示,中国服装业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期。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服装业异军突起;业内人士希望,此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也能成为中国服装品牌崛起于国际舞台的契机。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沈志文指出,出口受阻和订单减少,将逼着一大批过去以赚取加工费为主的企业转为内线作战,自创品牌。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良好的工艺,完全有条件从出口转向内销,进而为本土品牌的酝酿和推出带来强劲动力。沈志文表示,这不仅是为了应对风暴的措施,更是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争得发言权埋下伏笔。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就没有发言权,而发言权对如今的中国服装业来说,就是万事俱备后只欠的那一阵东风。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以品牌立命是服装业的大势所趋,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服装业大约80%的市场份额是被20%的品牌企业所占据,品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品牌建设需要跨行业联动
不过,品牌建设并不等于走高端路线。在观察此次危机带给中国服装业的影响时陈大鹏发现,“一些前几年盲目提升价位、走高档路线的品牌,现在日子不大好过;而那些定位比较务实、走亲民路线的,抗风暴能力就比较强”。陈大鹏因此建议服装企业:没有必要现在就和国际一线大牌比拼,先以大众时尚路线站稳脚跟,然后转向品牌出口,可能是一条更为现实的路径。
品牌建设还需要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动。沈志文分析说,服装品牌的成功往往是资金、职业经理人、品牌文化研究、设计师团队、产品制造、形象策划、商铺经营和售后服务等诸多元素的共同作用,而中国大多数以加工为主的服装企业只具备“产品制造”一项。要想在短期内速成品牌,恐怕需要跨行业、跨地区的优势互补。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本土服装品牌的成长同样不可或缺。上海服装协会副会长罗昕对加拿大某城市里的一个时尚街区印象深刻,被万人拥戴的国际品牌们在那里完全找不到感觉,因为最贵、最多、最显眼的服装都是本地原创自产的。在不久前于尚街举行的一场时尚零售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上,罗昕以这个例子说明,重视本土品牌决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予土壤。沈志文也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商场和商业街动辄要引进国际品牌,这种商业环境显然不利于本土品牌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