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关于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我们知道,当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一个个境外知名不断的在各类城市中显现,中国服装界人士开始担心"狼,真的来了!"。境外品牌或服饰集团通过技术合作、管理支持等手段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营,逐步将中国服饰市场的份额进行刮分,因此,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服装企业在"饮鸩止渴"、"快乐的步入死亡"!事实真的有会这么严重吗?会不会有些危言耸听呢?但这已是严峻的现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对出口造成深远的伤害。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七匹狼、波司登、美特斯邦威、以及我曾经服务的洛兹,众多的知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
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所以,企业应该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种企业的结构好象是一个杠铃,中间是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两端是设计和营销,企业的运作就像杠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管理去平衡两端的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企业由被动市场型的橄榄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杠铃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纺织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面临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实现产业升级。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
关于创意,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曾有一段经典的描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根据最新的一组权威数字表明:"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短短一分钟,创意经济已经给人类带来1700万美元的财富。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接近14%,英国为12%。所以美国说"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
新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在韩国有这么 一句话:"资源有限,创意无限"。2003年韩国的电影、音乐、手机和电子游戏四大行业有着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超越了钢铁行业。在韩流的影响下,韩国跻身到世界文化产业的五大强国之列。无独有偶,日本作为一个以危机思想来颠覆自己民族精神的国家,他们提出"创意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的口号,对创意产业大开绿灯,给予政策支持。2000年,日本的电影与音乐创收均列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则位居世界第一。首都东京与伦敦、纽约并列世界三大创意产业中心城市。英国的创意经济则从首相开始从上到下贯彻发展。1997年首相布莱尔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大力推动了英国创意产业的经济。2001年,英国的产值达到809亿英镑, 2002年上升到1520亿英镑,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业。2003年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伦敦把创意产业当成核心的产业,将创意产业划分成12大类,并派生出4个产业。
创意如何创富
创意产业是智能型的产业,是从个人天分中获取动力的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采和利用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那么,到底创意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
以美国迪士尼乐园为例。关于迪士尼乐园落足于香港还是上海,曾引起很大纷争。仔细考虑迪士尼乐园的吸引力,很容易了解真正引起纷争的是它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从香港迪士尼去年的闭馆风云,可见它对香港的旅游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迪士尼拥有人见人爱的卡通人物和风靡全球的卡通片、以及全世界儿童和大人最向往的娱乐世界和旅游天堂。它不仅创造出米奇老鼠、唐老鸭、小熊维尼、狮子王辛巴等卡通形象,就连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瑰宝《花木兰》的人文创意也成为了迪士尼在文化财富上创新豪夺的有力佐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国是如何将普通的生活消遣转变成成功的创意产业模式,使之产生巨大的文化、经济效益。
简单的说,创意产业是将一个普通的鸡块变成KFC、将一块布料变成GIOGEO ARMANI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的能力;一个是商业价值裂变的能力。 "创新"的概念在现代并不鲜见,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提出了这个单词,直至今天,中国已有80%的企业以"创新"为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法则中。但是说起容易做来难,在现实中,所有的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
当创新成为行业的行为生存准则
谈到中国的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一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第二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然而在中国服装制造业如火如荼的虚假繁荣背后,却是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拿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的事实,让中国服装业犹如天空里高高飘扬没有方向的风筝,生命线攥在别人手中。为什么中国服装业会如此被动和尴尬呢?最近几年,我与一些国外的学者和服装界人仕交流分析时,认为这种处境的造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有广阔的资源; 第二、中国有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国际品牌的进驻;第三、中国拥有大量先进的进口生产工业设备;第四、中国有非常先进发达的交通设施、国际先进的物流产业;第五、中国有无数趋利的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趋之若骛。第六、中国有庞大的市场空间。第七、中国缺泛运作的人力。第八、中国还处于在一个创业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配备不是还完善。而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曾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国还能创新吗?》,也更应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在世界服装业竞争环境下,中国能创新吗?
引领国际潮流的往往是奢侈品牌。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五大服装之都云集了时尚与奢侈的顶尖元素。奢侈品 (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也称非生活必需品。几个世纪以来,奢侈品产业一直由家族企业掌控,服务于社会最富有的阶层。据经济学家估计,全球奢侈品的传统消费者数量只有75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之外的人群并不真正具备奢侈品的消费能力。高端的定位带来绝对高额的经济效益。全球奢侈品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以10%-20%的超常规速度发展,创造了25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
当今奢侈品王国当属PRADA、LVMH、GUCCI三大集团。细数这三大集团,无一不是历经百年,伴随上流社会贵族淑女们的花样年华的流逝而茁壮成长。它们是高贵、奢侈、稀有的代名词。它们满足了上流社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心理:高贵、与众不同、品位。而三大集团的年营业额也确实让国内服装企业咋舌。
LVMH集团的年营业额约为130亿欧元,GUCCI集团的年营业额约为25亿欧元,PRADA集团的年营业额约为17亿欧元。这个数字使国内的服装企业望尘莫及。百年的时间孕育奢侈品品牌,中国的服装业,如何奋起直追,抛却急功近利,一路稳走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看似遥远的千亿销售额,谁敢、谁能向它们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