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世界上每三个人所穿的衣服,就有一件来自于她,却面临着世界级品牌缺失的尴尬。大多数的服装企业,都把“打造国际一流品牌”作为标语,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中国却依然没有诞生出“国际一线”。
提起世界顶级的服装品牌,可以让人有许多联想。在世纪初的今天,还能同时得到一家三代:祖母、母亲、孙女同时钟爱的,那么来自法国浪漫之都的GabrielleChanel(夏奈尔)当之无愧的会荣获这个称号;带有浓烈英伦色彩的Burberry除了蕴含的古典传统之美,更能散发出现代的摩登炙热;而清新渊长的东方之风Kenzo则带来了日本岛国的气息。
尴尬的现象,往往让人想去探个究竟。中国的品牌建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多年来许多服装界的人士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文化的积淀,销售的弊端以及渠道的不畅……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放到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上,去追寻服装发展的历史时,也许会用一个更加冷静的态度去思考中国服装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9:风尖浪头上的皮尔卡丹收购案
据法新社6月29号报道,法国皮尔-卡丹称将以2亿欧元的价格出售其成衣及饰品的中国生产许可证。报道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为止,尽管该事件的真实性依然扑朔迷离,但是社会上褒贬不一的评论与看法却耐人寻味: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在新浪尚品上发表言论表示此举是产业趋于成熟的标志;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吴海燕表示重金收购欠妥,同样的投入不如收购中国很多设计师的品牌;而著名服装设计师祁刚则表示中国版的皮尔卡丹和法国版的可能有落差。褒贬不一的言论恰恰体现出如今服装品牌建设的种种疑惑:无论收购也好,自主培育也好;成熟也好不成熟也好,我们究竟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国服装业发展的现状呢?
实际上,近年来国外品牌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不在少数。皮尔卡丹品牌收购案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品牌创始人皮尔卡丹在1979年的那次中国之旅中在中国服装历史上引起的地震式的震动。历史有时是出人意料的相似,我们不妨通过一张老照片去追忆那次历史上中国服装界的震动。借此来沿线追寻中国服装品牌建设的答案。
一张老照片
时光倒退到1979年,在一张黑白照片中,一个穿着风衣围着围巾的外国男子在街上迎面走来,与周围人群样式一致而色彩单调的衣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方不远处,一个穿着暗色棉袄的老人好奇的回头一望——这一瞬间永远的被记录在中国服装的发展史上。照片里的这条街是北京的长安街,照片中的这个外国男子则是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
那一年,皮尔卡丹率领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国际时装的魔力,虽然这场秀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但它让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退去。由于文革的影响,人们曾经将服饰与阶级性划上等号,几亿中国人的衣柜中,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在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其实,文革对中国服装业造成的影响,不止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它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中国服装业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环境下,百姓对服装的需求很多依然仅仅是停留在“温饱”的阶段,对服装的样式质量等等会形成差异化的要素需求很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大纺织厂棉花厂也只是以第一厂,第二厂来命名。对于老百姓来说,第一与第二的差距仅仅是表现在称号不同的方面上,对于品牌建设来说,无异于是无源之水,市场的需求缺乏差异化,商家又何来的品牌竞争呢?
61岁的李奶奶是这样形容那时的情形的:“那时候我们基本都只能穿蓝色的工装服,基本不可能见到花布,家里都是有几件衣服穿几件,根本想不到还要去挑选,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品牌商标,现在的孩子根本想不到那时候的状况。”李奶奶住在朝阳区,那个年代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