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早在上世纪末压锭调整时,一些企业就开始了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尝试,并在退城进郊、兼并重组中积累了经验。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以及东部地区要素成本逐渐上涨,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部企业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有些地方甚至是全省动员支持承接产业转移。
相比在计划经济理念下“拉郎配”的时代,这一轮产业转移的转移方和承接方明显变得“你情我愿”。而双方共同的愿望也很明显,那就是投桃报李,取得共赢。
转移与承接积极主动
由于城市产业调整、成本要素上涨等原因,宁波维科集团的产业转移起步较早。据集团董事长何承命介绍,目前集团已在安徽、江西、江苏、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立了轧花、棉纺、印染、服装、家纺等加工制造基地;与此同时,企业在宁波设立以贸易为主的研发、营销基地和以投资、管理为中心的总部基地,接着又把目光投向收购国际销售渠道和品牌,将产业转移的步伐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承接方的热情更是令人应接不暇。福建金纶石化纤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宝佑至今记得几年前江西省奉新县请他过去开厂的执著。恰是因为这种热情,郑宝佑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在奉新县投资建立纺织厂。4年多过去了,当地政府努力完善软硬件环境,兑现全部税费减免和奖励承诺,这使郑宝佑下决心追加投资在奉新建设二期工程。 据介绍,近年来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思路明确,规划清晰,机构健全,工作卓有成效。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进行块状转移对接,积极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招商、引进人才等配套软环境的服务,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得了迅速发展。
双方都需要科学发展
浙江华孚集团在安徽、江西、苏北和新疆等地都有转移项目。通过产业转移,华孚实现了以九江为核心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淮北、苏北为核心辐射环渤海湾地区,以浙江为核心享受出口便利的产业格局。
在谈到作为转移方的经验体会时,集团董事长、浙江棉纺协会理事长孙伟挺表示:“产业转移不能盲目行动,一定要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整体布局紧密结合。光看承接地要素价格低不行,还要看这些优势能否通过内部管理和组织效率转化为企业优势。此外,半制品也有区域问题,企业在产业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到采购和销售半径问题。战术亏损不怕,战术对头总会赢利,怕的是没有规划布局,盲目投资。”
同样,产业承接地也切忌盲目引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当地特点和优势制定承接方案,克服产业链配套瓶颈,着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做好产业承接的当务之急。
这里不乏一些积极探索的实例。比如,河南以女裤产业集群吸引企业,近年来整个产业规模以30%的速度扩张,郑州裤业从化纤裤转型休闲裤,有关配套企业纷纷投资郑州。重庆明确了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综合产业集群,涵盖了毛纺、棉纺、麻纺、印染、针织、服装、丝绸加工等,从衣服到鞋子,从原材料到成品,处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目前,有浙江雅戈尔、山东如意等企业到重庆落户。新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确定了建立优质纱布产地,已吸纳纺织大企业、大集团20余家,重组、新建规模200万锭。
针对目前纺织产业转移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指出,产业转移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把转移的最终落脚点放在完成产业升级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有规划、有质量、创新性地进行,要在转移过程中同步考虑到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问题。东部地区在实施转移时也应立足长远发展,将管理、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好。
共赢理念须共同践行
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仅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挂牌试点的产业集群就有164个,包括17万户企业、800万名职工,其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从最新确定的23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看,其特点之一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地区较多,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内相对不发达的县镇。
随着繁荣地方经济的愿望日益强烈,承接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地区招商愿望非常热切,有的园区甚至打出了“只要过来一切都好商量”的广告,承诺给入驻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承诺是否能够最终兑现,产业政策能否持续稳定,公共服务能否及时跟上,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却往往令转移企业心存疑虑。
“承接地不能‘开门请神,关门打狗’。只管把投资招过去,却不好好照顾它,如此会使这些引进项目也难以留住和成活。”一些转移地企业人士表示。
根据市场规律,转移的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但据部分转移企业反映,转移后成本不降反增。比如企业高管和技术人才需从原转移地引进,他们的住房、子女教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成本陡然增加。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谈到,中西部除土地成本外,其他方面的费用反而要高于宁波。比如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地方往往是欠账地区,需要企业自己来做。此外,人才不愿意到中西部去,当地又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是转移方遇到的普遍难题。“因此,企业转移选址要综合考虑。一是要把企业规划与承接地产业规划相结合;二是纺织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当地人对在纺企就业有认知;三是人文和生态环境好,如员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当地的生活环境、农民工社保问题等等。”这位负责人说。
“多赢的理念人人会讲,但如何将这个理念行为化,是产业转移时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问题。作为转移企业,我们也要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兼并整合措施和模式,处理好与承接地的关系。”孙伟挺深有体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