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老板、老外,是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可是,海门市三星镇永富村的朱学同却经历了这样的传奇人生。今天,这位健硕的古稀老人谈起这一段仍然非常兴奋——
我今年71岁了。22岁那年,我当上了生产大队队长,一干就是28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我就用养猪赚的钱开了个小作坊,一家老少全上阵,做猫盆、猫匾之类的工艺品,没想到生意特别好。后来乡里领导看到我善于经营,就建议我外出经商,我还是乐意在农村,就把这份活给了大儿子。1983年,大儿子19岁,正值青春年少,也肯吃苦,他一个人带着产品到安徽一带促销,三个月里,他揽下了3万元的订单。此后几年里,我家的工艺品生意越做越大,还带动了村里300户人家一起经营。
1996年,乡里的一些企业纷纷改制,我鼓励儿子将只有空牌子的三星建筑站和三星房产公司吃了下来,开始转向建筑行业。当时我们家乡很多人从事绣品生意,乡里有个专门供百姓交易的叠石桥市场,很闹忙,可就是规模小了点,到处是地摊很凌乱。我想,如果盖个大楼该多好!说干就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动员儿子借了一千万元贷款,承建叠石桥绣品大楼。
在接下来的8年中,我们分两期做大了绣品城,建起了当时苏北最大的家纺托运城及多条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家纺街。到2004年,我们成立了江苏赛城国际集团,儿子任董事长,我当上了集团党支部书记。现在,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大,国内有我们的公司,国外也有我们的市场,儿子前两年还在纳米比亚成功投资矿产,成了一个外国人眼里的“老外”。
其实,我的经历在我们家乡还不算稀奇。现在,我们三星镇已经有1000多农民去了20多个国家,成功开办300多家公司。这都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