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的《经济观察报》放在办公桌上,静静的,仿佛是在呼吸。
11月11日的49版是生活方式头版,上面有一篇《你能对一双鞋指望什么?》占尽读者的眼帘。作者八零后写手鞠白玉小姐是香港《明报周刊》专栏记者。而文中对匡威品牌的细致描述,也让人很快的进入匡威消费文化的主题。
而专业营销人士读到这里时,会非常本能的判断,这一定是一篇品牌软宣。
“坏孩子都爱穿匡威。”文章一开始读的时候,就让人不禁去思考,粉红色的《经济观察报》与匡威品牌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份所谓面对“上流社会”(至少是主流社会)的财经类报纸上刊登这样摇滚式样的随笔,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至于匡威,这样的鞋子令我的双脚永远站在主流社会之外,甚至假想的所谓上流社会之外……它永远是主角,标志着你的身份和流派,你向往的你想要的,你不屑的,和你最脆弱的。”文章所用笔完全是八零后文艺青年体式。
如果在读完之后马上用搜索引擎,发现这篇文章是2007年冬天完成的。只是文中最高潮的部分,“我相信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穿匡威的最好的时候,因为现实如此迷乱;一个穿匡威的最好国度,因为它正发生着速变;一个穿匡威最好的城市,因为北京有足够的尘土,它迅速让你的鞋不再崭新,却散发着青春清新的味道。”这一部分那时侯还没有被写在原创手稿上。这部分并不像这篇文章中本来的内容,但是,有了这个,整篇文章就更加显得妙不可言。
很多读者被文中有意思的描述感动,并且相信,作者本人真的是先忽悠了自己,再来忽悠读者的。笔者是匡威这个品牌忠诚的消费者,她在文中写到,就在匡威诞辰百年,一下子买了四双,并且现在可以买得起PRADA,仍旧还搭配匡威帆布鞋。这可以说是口碑营销的绝好文案。
她认为帆布鞋是一种可以贯穿过去与现在,甚至可以带人们去未来的“符号”,她认为帆布鞋是一种充满精神能量,给你进攻张力的“武器”,她认为匡威这种橡胶底的帆布鞋是一种“媒介”,可以帮助你找到你的朋友。这些内容,不仅是品牌文化张力的体现,似乎匡威已经可以代替IPOD,成为生活方式的延伸符号。甚至还提及她的老板——一个香港中年人也很有风格的用匡威当成自己的鞋品主角.
文章很有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创性与随意性。不过不同的是,她的文章被登在《经济观察报》上,可以说充满挑战。这从某种意义上,向那些职业经理人与知本家展示一个非奢侈类品牌的体验故事,本身就是个很有争议的事情。
不错,就在11月14日,这篇文章被豆瓣网转载,叫好声不断。并且让所有豆瓣上的匡威迷们又在心底深处来了一次集体思潮暗涌。而到了24号,这篇文章已经在多个热门网络多次转载,获得了几万张跟贴。这说明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体故事,而是充满时代特色,能够带来无限共享与互动的故事。
但是,这都敌不上在这个经济寒冬,这篇八零后的随笔被编辑之后做《经济观察报》的头条这个事件本身更猛。因为,在这篇文章还没有被整理好,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一年多时间里面,是无人问津的。
没错,兴许这个软文不用付半分钱,因为这家媒体正好副刊缺料。
另外,本来应该在时尚生活杂志上发布的广告,就在写手与传媒之间悄悄地融化了,并且渗透出更广阔的一片市场。更多经理人会如同作者的“香港老板”一样,也开始回忆“从前的时光”品味自己“年轻的路数”,也好象笔者一样,买几双匡威,体验做“坏孩子”的乐趣……
我的天!《你能对一双鞋指望什么?》是个标题,可是,这个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儿,你的确能从这个标题里发现,你可以指望品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来。想必,更多品牌经营者或者营销主管能从这篇小文字里品出营销战事中四两拨千斤的气韵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