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是江苏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以来,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人民币持续升值、用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放缓,出口遇阻,效益下滑,行业运行质态明显不佳,对导致纺织服装行业运行质量下降的制约因素需引起重视,加以研究。
一、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纺织服装行业主要由纺织业和服装业(全称: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两大行业组成。1-5月份,全省纺织、服装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838.5亿元、69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分列第5位、第11位,纺织服装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535.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收入10.2%。
1、纺织业居主导,指标占比居高。截止2008年5月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企业共9608家,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比重两成左右(21.5%),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分别有6938家、2670家,企业单位数占比分别为72.2%、27.8%,江苏纺织服装行业以纺织企业为主;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员187.7万人,拥有资产4024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21.2%、9.6%,其中,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18.4万人、69.4万人,分别拥有资产3063亿元、961亿元,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
2、民营企业为主,小型企业居多。目前,江苏纺织服装行业以内资民营企业为主,国有控股企业为数不多,大中型企业偏少,小型企业居多。截止2008年5月底,全省9608家纺织服装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7217家,占比为75.1%;小型企业有8891家,占比高达92.5%,大中型企业有717家,占比仅为7.5%。1-5月份,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8.3亿元,占全部纺织服装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70.9%,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34.2亿元,占全部纺织服装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56.6%。
二、纺织服装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1、行业生产表现低迷,产值产量增幅回落。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3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增幅低于全省产值平均增幅14.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产值增幅回落1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企业实现产值235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同比回落9.4个百分点;服装企业实现产值876.8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同比回落16.4个百分点。在产值增幅回落的同时,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同步回落。上半年,纺织企业生产纱190.3万吨、布54.8亿米,同比分别增长0.7%、4.4%,增幅同比回落21.4个、8.9个百分点;服装企业生产服装17.2亿件,同比增长4.4%,增幅同比回落18.4个百分点。
2、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亏损企业亏损加重。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2.8亿元,同比仅增长0.5%,增幅低于全省利润平均增幅17.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利润增幅回落23.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5%、-5.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2.2个、26.8个百分点。伴随纺织服装行业效益下滑的同时,亏损企业亏损加重。1-5月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有1912家企业亏损,亏损面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达1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5.8亿元,同比增长43.3%,增幅同比上升21.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亏损企业分别为1356家、556家,亏损企业亏损额分别为12亿元、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0%、63.1%,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4.5个、48.0个百分点。
3、产品外销面临困境,出口增幅遇阻回落。上半年,江苏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企业实现出口 交货值712.3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8.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出口增幅回落7.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分别实现出口 交货值417.4亿元、2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2.3%,服装企业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8.7个百分点,纺织企业出口增幅同比微升1.0个百分点。服装企业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终端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反映较为敏感,受行业出口环境波动的冲击更为明显。
4、企业经营差异明显,优势企业表现出众。在行业调整背景下,优势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生产经营差异导致企业效益两极分化,1-5月份,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盈利前三甲企业综艺集团、海澜集团、阳光集团实现利润均超3亿元,共实现利润10.3亿元,占全部纺织服装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14.2%,利润增幅在21.8%-33.0%,高于全省利润平均增幅4.0-15.5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平均增幅(0.5%),三家企业净增利润2.2亿元,拉动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增长3.0个百分点;相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前三亏损大户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东丽高新聚化(南通)有限公司、福懋兴业(常熟)有限公司亏损均超2000万元,共亏损9393万元,占全部纺织服装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重达5.9%,三家企业利润同比净减少7.4亿元。
三、导致纺织服装行业运行不佳的成因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江苏的传统支柱产业,历史上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今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运行质态欠佳,对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润、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长的贡献率同比分别下降4.8个、3.9个、4.7个百分点。事出有因,结合苏州近期对纺织产业专项调研成果,我们对导致纺织服装行业运行不佳的成因分析如下:
1、市场有效需求不足。2007年以来,国内居民衣着类商品价格普遍处于下行趋势,房价、物价不断上涨持续抑制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者衣着购买力与服装产量供给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今年4月份广交会一期纺织服装出口成交总额比上届下降近一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全年预期埋下了不佳伏笔。被走访的部分服装企业反映,5月份是传统上服装行业的催货期,经销商一般都要在这期间对前期热销服装进行补货,但今年这类需求明显减少,呈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现象。
2、生产要素波幅加大。首先,原材料价格涨势不减。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石油衍生品消耗行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今年以来,纺织服装上游化纤企业主要原材料PTA市场价格上涨1500元/吨左右且上行趋势不减,上游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给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其次,资金需求不断趋紧。2007年以来,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通胀压力,央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准备金比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使银根持续收紧,受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不高影响,金融机构对相关行业放贷的控制更加严格,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供需失衡,1-5月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增长12.7%,低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再次,劳动用工成本上升。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纺织服装企业员工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部分企业测算,企业将为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多支出3500元-5000元,1-5月份,全省纺织服装企业人均工资同比提高800元左右。
3、产品出口风险增加。外贸企业出口环节主要涉及汇率和出口退税。进入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高,6月17日人民币汇率升破6.9元关口,年内累计升幅已逼近6%,而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新政的实施使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上述因素使纺织服装企业微利经营步履更加艰难。从被调研的企业来看,纺织服装企业的外贸订单并不缺乏,但受汇率变动风险因素困扰,企业不敢与外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导致企业产能无法形成稳定产出,企业盈利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
4、行业投入力度减弱。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控制的力度加大,有限的资金不断流向成长性高、效益趋好的行业,而对纺织服装这类传统微利行业的投入明显减弱。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制造业投资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10.3%降至2007年的9.7%,新开工项目数占制造业比重由2005年的16.4%降至2007年14.8%;2005年-2007年,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5.2%、35.9%、23.7%,回落态势比较明显。行业投入乏力使纺织服装行业蓄势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面临考量。5、产品趋同竞争激烈。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羊群效应"带来产品趋同,同质竞争激烈,行业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企业在初尝甜果的同时便陷入对手环伺的境地。2005年,羽绒服旺销使不少服装企业转产投产羽绒服项目,短短两年时间,仅苏州常熟地区羽绒服年生产能力即达到8000万件,2007年羽绒服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使部分企业饱受产能盲目扩张上马带来的风险煎熬,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装企业通行的代销销售模式,在市场不景气之时,极易造成经销商对滞销产品实行退货,使行业经营风险在服装生产企业单方面堆积,企业生存压力陡增。在企业同质经营普遍情形下,国内外纺织服装采购商采取坐地询价方式又挑起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企业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严重受损。
6、外拓内创魄力不够。纺织服装行业的民生特性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消费群体中具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品牌意识虽有所提升,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数量有所增加,但企业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品牌延伸拓展动能不强,缺乏决心和信心,部分企业品牌经营意识不强,满足于贴牌生产,小富即安,从而对行业波动风险抵御能力顿显不足。受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技术门槛较低,研发投入易被仿制困扰,企业创新投入热情不高。如女装虽然附加值高,但由于款式变化多,消费周期短,需要持久的创新投入进行支撑,多数企业望而却步。从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来看,2005年-2007年,纺织服装行业投入占制造业投入比重分别为6.6%、5.7%、5.0%,呈逐年下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