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坏账是出口企业的噩梦,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身陷这场噩梦之中,其导火索是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而究其根源则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风险意识和管理,增强自身谈判地位,已成为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次贷危机激增出口坏账
“从年初开始,我们明显感到工作量大起来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业务管理处处长林晨介绍,今年以来浙江出口企业向他们报损的案件数量激增,特别是涉美大案和金额超100万美元以上的大案显著增加。
据统计,今年1-5月,中信保浙江分公司受理涉美报损案件41笔,金额1128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9笔、441万美元;受理金额100万美元以上的案件5笔,金额1004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2笔、247万美元。
今年2月,美国一家大型箱包企业破产,殃及浙江5家企业的500多万美元应收账款。1个月后,一家占据近一半美国市场份额的便携式发电机生产商提出破产申请,又导致我国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在外贸领域信用度一直靠前的美国客商现在掉了“链子”,这让许多企业意想不到。林晨分析说,在次贷危机中受损最大的美国银行业为了减亏不顾一切地收缩贷款规模,结果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吃紧,资金周转失灵,无法及时支付货款,甚至因现金流断裂而破产。
美国还是全球转口贸易的最大贸易国之一,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到欧盟、日本等多个经济体。因此,出口坏账激增的情况还不仅仅发生在单纯的对美出口领域。
中信保浙江分公司今年1-5月共受理了报损案件169起,涉案金额3034万美元。今年1至5月的理赔已达到了89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5.6%。
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外贸发达的省市也已出现。据统计,中信保上海分公司接到的报案数同比增长了125%,而福建分公司收到的报损金额也超过去年同期的两倍。
出口坏账杀伤力不可小觑
“家丑不可外扬”,面对出口坏账,出口企业一般都不敢声张,默默承受。专家介绍说,企业之所以采取这一态度,不但是因为害怕影响声誉,更是因为害怕影响信誉,影响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对它的信心。
商务部研究院曾经作过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而这一估算还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作出的。
商务部研究院的另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外贸坏账率约为5%。
出口信用保险报损案件反映的数字最为真实,但也只是冰山一角。林晨对浙江省的情况作了分析后认为,目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当地一般贸易的渗透率约为5%,而参保企业事先可以享受到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出险率应当低于未参保企业。因此,今年1-5月,浙江出口企业已发生的出口坏账可能接近10亿美元。
与同期浙江约590亿美元的出口额相比,10亿美元只占到约1.5%。但考虑到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多在10%以下,这笔出口坏账就相当于同期浙江出口企业约六分之一的利润。
出口企业化解坏账有四招
“就算是世界500强企业,也有一夜倒闭的可能性,所以我必须安全地走好每一步。”浙江杭州海久电池公司总经理陈刚定了一条规矩:现在不管外商企业规模有多大,企业承接订单时,一定先要做信用担保,避免坏账风险。
而在中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之一的浙江省海盐县,海盐紧固件同业商会日前也号召企业积极参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有效防范收汇风险。
层出不穷的坏账增强了中国出口企业的风险意识,但是要弥补历史欠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宇峰认为,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再加上没有有效的国际仲裁制衡,由各种失信行为所带来的高外贸坏账率也就变得在所难免,而防范措施就应该从构建良好的信用机制开始。
他建议,出口企业不但要对境外企业进行充分的信用状况调查,并采用安全迅速的结汇方式,而且要积极催收呆坏账,提取坏账准备金,同时要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而欧美出口企业的外贸坏账率只有0.25%至0.5%,这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外贸信用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应定期公开境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扶持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对国外客户来华贸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
专家认为,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外商谈判地位不对等,也是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积累的内部因素。特别是谈判地位不对等使中国企业被外商牵着鼻子走,在很多情况下,拖欠应收账款已经成了外商压价的杀手锏。而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重要原因,则是产品同质化,使得外商可以从容选择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则唯恐订单旁落。因此,“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并非泛泛之论,而应成为出口企业的防身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