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服装素有渊源,自称“华夏”,即“衣冠礼仪之国”。中国曾占据世界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制高点长达两千年之久。南通,更是以纺织服装业为最大传统支柱产业。
目前,南通市纺织服装工业基础雄厚,很多产品的加工工艺处于全国和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传统历史和优良的制造工艺成为显著优势。然而,国内市场饱和、国外反倾销加剧、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给我市纺织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渡过危机,成为轻纺行业必须面对和积极思索的问题。
优劣并存遇冲击
南通既是全国纺织大市,也是服装大市。2007年,南通纺织、服装业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8.9%、17.3%,均为全省第二。“无论是行业总量还是投入总量,纺织服装业的经济总量一直遥遥领先。”市经贸委主任杨扬说,2000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投入占全市比重维持在30%左右。去年,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企业197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90亿元、利润63.24亿元,分别约占全市的38.7%、33%%和25%%。
“我市纺织服装业吸纳就业贡献突出,是全市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民生’产业。”杨扬说,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业职工28万人,占全市工业职工总数四成以上。他认为,目前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鑫缘茧丝绸、凯盛家纺、大生集团等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具有知名度。
“但我们以贴牌外贸生产为主,自主品牌偏少,增值空间相对偏低。”杨扬说,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外向度34.3%。他认为,高端设备占比不高,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研发与高级经营型人才匮乏,研究机构的设立基本空白等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市轻纺业快速前进的原因。据经贸委统计,全市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产品研发部门,四分之一的企业没有通过任何认证,与高校、科研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不足10%。
杨扬坦言,我市纺织企业规模总体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纺织服装业加工能力突出,纺织品和服装、家纺品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而中间的面料印染后整理环节的水平相对薄弱,整个产业链呈现“哑铃”状现象。
在银根收紧、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上涨等大环境下,产业外向程度较高的南通纺织业无疑受到了强烈震动。4月初,市经贸委副主任施黄彬带队对纺织产业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我市轻纺业面临的考验,江苏大生集团董事长左成则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当前纺织企业的处境。
迎接挑战寻出路
施黄彬认为,目前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纺织服装业门槛低,大量中小民营企业一哄而上,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小而全现象严重,观音山、先锋和马塘等地家庭作坊式工厂大量存在”,他说,“产能严重过剩,为抢夺有限低端市场,企业间同质化无序竞争激烈。”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占全国纱锭的11%%,70年代占7%%,90年代占1%%,但现在只占0.4%%-0.5%%。”左成说,棉纺织企业产能的高速扩张,使得国内市场极度饱和。
“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亚洲国家逐步成为强劲竞争对手,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反倾销加剧,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和洗牌的关键时刻。”施黄彬说,2008年南通纺织服装业将经受人民币升值、美元次贷危机的考验,更要承受原料成本增加、成品价格不升反降的困境。
“粗略估计,我们全年各项增本减利因素将高达9000万元。”左成说,去年国内棉价每吨上涨1000多元,一年期贷款利率同比提升22%,煤、电、汽价格和运输费用持续上涨,大幅削减了企业盈利空间。集团办公室主任张国清也对目前纺织业的处境表示了担忧,他说:“纺织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受各类因素影响,我们的主产品紧密纺供大于求,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
永安纺织董事长陈旭东对此也深有感触:“今年棉花价格上涨,新的劳动法出台,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等都使得产品销价提高幅度比原材料上涨幅度要高,给市场销售带来一定影响。”
“今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开局基本平稳,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但销售和效益增幅有所回落,出口明显受阻。”据杨扬介绍,全市纺织服装业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10.4亿元,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16.4%、33.4%,分别低于全市平均9.73、13.9个百分点。他说,出口形势下滑也较为明显,纺织服装一季度实现出口 交货值90.74亿元,同比下降1.65%,低于全市平均18.73个百分点。
左成认为,国内竞争激烈、外销市场不旺对企业来说是“双重夹击”,成本上涨、产品价格无法提高是“两头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