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08年的棉纺织形势,有关部门和业内年初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论断:2008年是最困难、外部环境最复杂、经受考验最大的一年。据中国纺织协会公布的统计结果,2007年我国2/3的纺织企业利润只有0.62%,而2008年前2008年 1-2月占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3优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平均利润率达8.73%,比上年同期提高1.44个百分点,占全行业2/3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平均利润率为-0.67%,亏损面扩大到24.46%,随之的后三个月,整个纺织形势进一步恶化,所谓1/3优势企业的“主营业务”也出现滞涨甚至下滑,国内企业的亏损面迅速扩大,对纺织业是否还有前途的争论愈演愈烈,从减产到停产,每个纺织企业都做了最大的努力,但“要胜不了天,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一批一批的中小纺织企业关门停产。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CF0807跌破13800,棉花现货与春节前持平、大量新疆棉移库至内地的情况下用棉企业仍不肯伸手接盘,“活下去,不停产、发工资,别掉队”是相当一部分棉纺织厂短期的目标。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原料成本涨200元/吨、跌200元/吨对棉纺织企业影响并不大,也不会撑大或缩减消费的“胃口”,因此棉花进口临时滑准税的出台并没有给棉纺企业带来多大利好,只是“流感吃中药”的作法。纺企积弱难返的症结在哪呢?
1、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没能守住底线“出其不意”调整开始,注定是个“此升绵绵无绝期”的行情,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1/4,贸易顺差则点70%以上,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品服装行业是被“内定”的牺牲品,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影响是出口出不去了,产品产生大量积压,内销市场也被挤得喘不上气来,美元持续贬值,加速中国通胀,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不确定性带给纺企“灭顶之灾”;
2、整个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存在明显的“冒进”和实力透支现象,在一片“农业学大寨”的浪声中,几乎70%以上的大中型棉纺厂只生产40S以上的产品,把精梳纱和高支高密坯布做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象征,32S以下的棉纱则基本全淘汰,当然低利润或无利润也是一个原因,在出口遭到“围堵”的形势下,棉纺厂难以或不肯掉头,“眼高手低”又成了通病,仅从调查来看,高纱纱和高档坯布的库存占棉纺织厂的主体;
3、国家宏观调控下棉纺织业“优胜劣汰”的目的和想法是正确的,2008年下半年也的确到了关键时期,但“一刀切”和“只收不放”的做法并不足取,近日商务部提出对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出口企业,国家应当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得到广大纺企业的支持,可喜的是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不再提未“从紧货币”政策,释放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转向的信号,国际投行认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必将从中受惠。
二、 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2%、4%,从长远看,虽不能有效解决棉纺织业遇到的问题,但从短期看确是个促进出口,给企业减压的办法,最起码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疗效。针对某些机构和专业媒体认为“上调出口退税是历史倒退”的说法,笔者认为:
1、我国纺织业从1998年举起“砸锭”大锤,到2000年后的再度进入高速增长期,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均在100%以上,用了近8年时间从 3300多万锭发展到1亿锭以上,因此淘汰和洗牌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硬着陆”并不可取;
2、 我国目前仍是半工业化国家,正在全力向工业化转变,而纺织业做为解决劳动力就业,转移人口压力的重要行业,在向工业化型的过渡期仍发挥重要作用,合谐、共赢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若纺织业出现大面积倒闭和减产,这部分纺织工人如何安置?
3、从调查来看,国内相当一部分棉纺织企业的利润已跌至1%以下(亏损面也非常高),退税上调2%则给了企业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服装企受人民币升值和调控的影响最大,2008年1—5月份出口增幅大范围滑落,江浙粤闽沪等地的中小服装厂纷纷倒闭,“一夜风刮过,满城尽黄沙”,若退税回调4%,企业出口的回旋空间加大。据了解,实际上2007年沿海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服装企的利润80%来自出口退税;
4、 “非常时期用重典”,2007年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占全国总量的58%左右,2003、2004年更达到90%左右,从侧面说明我国纺织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的行业,对国内收支平衡的贡献突出。在我国钢铁、原油、大豆、橡胶等等产品纷纷被国际市场猎杀的情况下,纺织行业却在努力的捍卫13 亿大国的尊严,因此中国纺织产业定位为“夕阳产业”是错误的,调整的核心是有的放矢的升级,并不一棍子全打死。
三、棉纺织厂无法大量采购棉花还与一些因素有关,如下游印染和服装企业资金流相对棉企和纺企更紧张,能给承兑汇票已经是不错的行情了,一般都是服装厂给了现款或承兑,棉纺厂没捂热了又转到棉企,而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外商,特别是美国采购商采取延期支付贷款以及延长提货期的办法来缓解其资金压力,诚信度明显下降,服装企的风险也在上升。
1、5—8月份棉花企业要求棉纺厂现款提贷的比例升高,一些棉商提出概不赊欠,其中新疆棉企业由于农发行贷款压力大,对现款的“渴求”最高,“提襟见肘”的棉纺厂只得几十吨几十吨的提货,不停产比什么都重要;
2、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化比较大,采购外棉一般只能开90天的信用证,而非以前的180天,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也一般只接收90天的信用证,长期的不敢接,各方都比较看重资金的流动性;
3、从中国棉花信息网的调查结果来看,5月底棉纺织厂的纱、布库存相比4月份并没有多大变化,说明尽量一片减“痛”声,但产品仍处于顺势销售中,生产同销售的矛盾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只能说明纺织企业的利润低到脚面以下;
4、由于国内成品油每吨上调1000元,电费也适时上涨,再加上前期始终难以消化的人工、生产成本,棉纺织厂“活下去”并不轻松,“得过且过”“眉毛胡子顾眼前”的企业会不断增多,对棉价的涨跌不“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