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企业困境:行业宏观形式恶劣
以纺织产业撑起大半个天的绍兴,如今遇到历史上发展最艰难的一年。
从国内形势来看,纺织行业成本日益加大。数据显示,由于今年银根收紧,绍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净支出同比增长近50%,纺织企业平均财务成本上升10%;新的《劳动法》实施,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增长了16.7%;纺织品上游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大幅攀升,又让企业成本上升了35%到40%。
从国外环境看,谁都知道,绍兴的纺织业是一个外向度很高的产业,纺织面料出口量约占全国的1/10。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单边升值及出口退税下调,正对纺织企业利润空间构成大幅挤压。2007年,绍兴纺织业共产布170亿米,总利润约40亿元,平均每米布利润为0.2元,分摊到纺织、拉丝、织造、印染到市场管理等环节,每米利润仅为几分钱,相当多的企业已陷入亏损。
有人曾经表示,绍兴的企业家现在已经到了“吃草根、树皮”的时候,艰难困苦的程度甚至有点类似于当年长征过草地。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认为此话“毫不夸张”。前不久,郑宇民在绍兴走访了一些企业,企业主说,现在基本没有利润,所谓的盈利是靠卖边角料、卖编织袋、卖包装袋来实现。
原因分析:绍兴纺织100米布不如一条手帕值钱
不少人都在问:绍兴的纺织业究竟怎么了?可以看得出,绍兴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正出现“三化”。
一是低端产品不自主化,绍兴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产品的非终端化、非成品化,不仅是中间产品,而且是低端产品,缺少自主性;二是加工产品非品牌化,靠加工出身的绍兴对品牌几乎是忽略的,全县约2/3的企业没有商标品牌,只能替人做嫁衣;三是同构产品无个性化,产品无原创机制,企业间相互克隆复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
此外,作为一个外向度极高的制造业大县,不少企业都在外贸“一条绳上拴死”,市场单一,因此市场的干预就十分明显。人民币单边升值,美元贬值,汇率的变动影响很简单:采购商占便宜,供应商吃大亏。这就是绍兴的纺织业,也是整个浙江省外向度很高的制造业所面临的形势。
绍兴的纺织业就是浙江制造的一个缩影。“浙江制造”过去曾被认为是技术装备不行,现在技术装备上去了,问题却出在一流的技术装备用来制造“三流的产品”,即低端不自主化、非品牌化、同构同质化、市场单一的产品。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可正如纺织业困扰着绍兴,“制造大省”的称号也困扰着浙江。浙江会制造服装,有的服装却不如其他品牌服装的纽扣值钱;浙江会制造眼镜,可有的产品不如别的企业一个眼镜盒值钱;浙江会制造布匹,可100米布不如别人的一条手帕值钱。
解决之道:品牌设计打造未来发展之路
据浙江省工商局提供资料显示,浙江省有2/3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02%。原材料继续上涨,涨幅在10%左右,产品上涨仅2%,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了极限。
一个成功的产品,制造成本越低越好,品牌要体现附加值,营销要实现其全部价值。可浙江省的大多数制造业只做到第一点,选择了最可怜、最低廉的、最容易让人家替代的发展之路。因此制造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国外有一个说法,叫没有设计与品牌的制造不叫制造,充其量只是一个打工者。那么,浙江是“制造大省”还是“打工大省”呢?
用别人的设计,贴别人的品牌,人在屋檐下,肉在砧板上,这样的产业注定是不稳定的,是要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对于有的企业来说,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惯性。在绍兴,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例曾一度泛滥,因为企业自己设计面料要花费上万元,而抄袭别人的设计只需5元,可以节省成本。殊不知,抄袭知识产权就好比抽鸦片,它会使一个企业再也提不起精神,再也没有挺直的腰杆。
如果说过去“浙江制造”尚没有清晰地总结反省自己的话,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中夹杂着的冰雪正打在浙江制造企业的脸上,让人变得清醒,绍兴的纺织业就是一个例子。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制造企业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甘当“鸵鸟”,决不能再抱着陈旧观念和做法不放,再继续走低工资、低成本、低档次的老路;当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重生意识,加强创新并在创新基础上不断创业,勇做浴火重生的“凤凰”。
只有打造“高端品牌大省”、“创意设计大省”,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省”。在这方面,浙江已有企业先行一步,过去盛产廉价领带的嵊州,已经完成了领带行业的两次提价。在这一令人兴奋的事实后面,需要注意到,价格不是说提就提的,提价是有资格的,什么资格?市场覆盖率无出其右,设计的核心价值无人比拟,品牌的美誉度无人不晓。这也是“浙江制造”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