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四:主题式购物中心将成主力渠道
近年来,购物中心开发热在各地兴起,以北京为例,在2007年开业的商铺面积中,有68%是购物中心。2008年,更迎来了购物中心集中开业的高潮期,而各大品牌对终端店铺标准的升级,使得购物中心成为渠道建设的新空间。
当品牌企业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所谓的生活情境店或生活馆的概念需求,使得购物中心与百货店成为并驾齐驱的零售商业平台。在北京,主题式购物中心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主打奢华牌的金融街购物中心里国际大牌云集;突出时尚、个性的西单大悦城迅速从传统百货店中友与君太中分走大批消费者,在前卫、青春、个性的整体风格下,西单商圈的各层次消费结构得以丰富与完善。而朝阳公园附近的蓝色港湾更是众多品牌企业搭建生活情景店的上乘之选。2009年,各大购物中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发展趋势却开始转型,如金源MALL一般的大型购物中心将不会重复出现,成熟社区中的购物中心更要凭借突出形象、鲜明个性成为真正意义的畅通渠道。
但购物中心建设投入大、市场培育期长,考验着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运营水平,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冲击下的商业地产,2009年如何在危机中寻求到机遇,新的运营模式显得格外重要。
焦点五:品牌尾货将迎来机会?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业内举行的一次专业市场操盘手的论坛中,一位市场代表提出了一个很敏感的信息:“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未来一年内,可能会有大量的外贸尾货产品涌入内地市场,这会给2009年的服装内销市场带来不小的变数。”同时,他也提示各地的专业市场应该做好承接的准备。
这一信息,在2008年底的市场反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货模式再次成为点石成金的救市“魔”式,不仅现有的市场形成低收高售的新局面,而赶搭尾货班车的新商业项目也在金融危机下频频上马。
其实,金融海啸吹入内销市场的,不仅是外贸尾货产品,还有大批的二三线品牌库存。时装产品的时尚流行特性使得库存成为绝大多数品牌企业难以控制的问题,消费市场的低迷,更使得2008年品牌服装库存量剧增。而目前现有的折扣商业模式并没有为二三线本土品牌留有市场空间,门槛更低的折扣销售平台将拥有入市的机会。
目前中国尾货业态仅占到服装总产业的5%左右,品牌折扣店对于中国品牌等比例增长的库存量来说,其发展形势和空间不言而喻。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服装尾货店开始出现,服装尾货业态的出现解决了品牌和渠道商的库存之累,优化了服装的产业链,但因货品渠道、价格、经营管理上的不规范,使整个产业链产生了不和谐乃至摩擦的局面,比如,仿冒品牌尾货加工业的出现,正、过季货品价位悬殊带来的顾客质疑,同区域同品类尾货价格不一带来的不良竞争等。
2009年,尾货模式从批发到品牌零售的转变,不是一个招牌的改写能实现的。一个业态要想健康发展下去,还必须品牌商、渠道商、折扣商携手,统一货品的渠道、价位,严把尾货流通关是关键。
探寻专业市场走向
焦点六: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捆绑式发展抗击风险
在2008年,中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已由生产决定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未来将是“流通创造利润”时代,而“市场是流通的关键环节”。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2008是一种检视。顺风顺水的市场经济掩盖了太多产业内部矛盾,当产业形成规模、市场机会不再俯仰皆是的时候,2009年,已经到了要开始剜去成长的腐肉,检视行业整体的水平,投资未来的人才储备,以及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此时,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依托关系更加明显与紧密,在服装产业从制造加工向商贸流通转变的大势所趋下,专业市场发挥的功能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品牌孵化器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而两者的捆绑式发展,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下,更增添了彼此的抗风险能力。
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周如生主任,将未来纺织专业市场的出路归结为一种集合模式,即“产业集群+专业市场”,而这一模式,也被业内预测为2009年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现象,具有发挥同一地区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和配套产业密集的比较优势;专业市场是一种贸易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集聚同类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优势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良好的营销渠道,大大降低企业营销、运输等交易成本;集聚大量的产品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作为产品集散地,有利于品牌建设;也为企业提供营销人才;还具有物流、中介和政府配套服务的便捷功能。”周如生说。
不仅在绍兴,2008年,杭州、濮院、余姚、虎门等各大专业都纷纷抛出这种集合模式,在相互依托中用“集成品牌”形象,带领中小服装企业度过难关。而2009年,对于金融海啸带来的更明显的后遗症,集合模式将发挥更大的功效。
焦点七: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争向“流行”靠拢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不再是财富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造财富的目标,就要走时尚创业的道路。而这就涉及到了两个关键词:“生活方式”和“有效需求”。作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用“量”取胜的模式开始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2008年,一些老牌市场开始主动向流行靠拢,品牌孵化器开始向创意舞台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打造流行时尚面料的专业采购平台,成为很多纺织市场升级改造的目标。这个转变,对于我国服装行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不过专业人士也指出,向“流行”、“创意”靠拢的过程,同样需要由表及里,要实现这种氛围和功能,首先要提供基于流行时尚的平台服务,并营造出流行时尚的商业环境,进而构建实现流行时尚的外部资源。在管理中推动企业参与实现流行时尚方向的营销,并促进采购平台对时尚流行的影响力。通过“聚合—参与—引导”三步战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焦点八:从交易平台到产业配置中心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市场的价值正在逐渐转变。在整个大市场中,中国长期处于被配置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中国大市场,有效的配置全球市场?在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专家开始提出,现代专业市场,应该成为行业的领头者,这是由消费决定的。在买方市场时代,产业链的提升,就要有好的市场模式,改变产业链的变化。但我国目前的服装专业市场大多还是传统服务业,就必须要经历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从基本功能走向增值功能,与产业链结合起来,从产品交易走向产业配置。中国制造、设计、市场硬件也不差,缺乏的是产业链的完善、提升和国际化,也就是缺少真正意义的产业配置中心。
在2009年,服装专业市场项目依然在投资建设中,但纵观整体市场发展状况,我们缺少的不是大型专业市场,而是急需中国版的“伊藤忠”。而对于现有的专业市场,要成为产业龙头,要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度过难关,自己首先要实现突破。成为各类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配置中心,可以说是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方向。
从关注模式到寻找“魔式”,从2008到2009年,对于中国服装流通行业来说,“魔”式固然能带来神话,但却不是实现成功的必然条件。而“红海”与“蓝海”也同样不是划分成功的唯一标线。在2009年,新渠道与新模式,可以是一把钥匙,但推开成功的大门,还需要在产品、营销等更多的环节上下功夫。(常会 张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