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刘华强在看到一条关于北大学子创业的新闻后,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那年他上高中。
2007年11月,刘华强和同学邹敏筹资60万,创办了一家专营职业装的服装公司,这一年他是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2008年12月,他们公司的产值达到1000万,有员工十四五个,这时他们毕业半年不到,“明年我们的目标是3000万。”刘华强很自信地说。
大学生创业,提倡和质疑并存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为历届最多,就业压力伴随着经济危机愈来愈大,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下半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密集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力求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其中“创业”就是屡被提及的一种就业方法,相关条款还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优惠政策。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大学生创业积极提倡,一时间“创业”成了提高就业率的关键词汇。
“可以说我们是人民大学吃螃蟹的人。”刘华强说像他们这样一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就创业的人,在他们院乃至全校都是很少很少的。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也同意这种说法,据他了解每年全校创业的人也没几个,虽然他非常赞成大学生创业,也多次给同学们讲过。
据麦可思公司调查,2007届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2%,而且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人数是本科的两倍多,研究型大学(211)的自主创业比例最低,清华、北大基本上没有人创业。
“真正有能力,能创业的人,又很少去创业了。”麦可思公司的王伯庆博士对目前大学生创业形势并不看好。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祁金利主任,也说清华的学生创业很少,就他而言是不鼓励学生去卖个包子什么的,要不会有很多质疑。
创业的困难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创业的困难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我们看不到创业失败,是因为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天际网职场研究顾问把冉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职场经理人,“创业最起码要有人脉、经验和资金,大学生还是先要到职场去摸索几年。”麦可思公司则将创业难的因素用数据更为系统地表示:缺少资金(31%),市场推广困难(25%),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0%),技术水平不够高(8%),项目论证不够(4%)。
“做简历的那几个月,我们好一段时间天天吃大盘鸡。”丁洋是兰州大学2007届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开了一家工作室,专做学生简历,“那会我钱包里的钱就没下过1500。”尽管有过丰富的创业经验,在大学毕业后丁洋还是选择到西安的一家单位安安稳稳地上班。“我这人胆子小,没有充足的能力和实力,我肯定不会去涉足创业这种事儿。再说了,如果我现在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起码几年内可以有积淀,等有实力以后再有好项目我肯定会下手。但现在不行,因为自己还太单薄。”
丁洋将他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主要原因归结为项目、发展前景和资金,“如果我创业,肯定要有一个特好的项目,同时它还有前景,而且最现实的事情就是你得需要钱去做啊,政府贷的那点款,一旦赔了,你怎么养活自己养活亲人啊,还要买房子,想想都可怕。”
但对于刘华强和邹敏这两个将创业当成毕生事业的人来说,创业的困难和风险似乎都不能阻拦他们。“可以说,一上大学,我和邹敏就开始为将来创业做准备了。”虽然在联手创办服装公司之前,没有任何交流说毕业后想要创业,但两人在大学里干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刘华强上学期间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和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邹敏更是直接去跑业务,拉客户,每周能在学校见他一面就不错了。正是这种深厚的积累让刘华强和邹敏在研究生毕业后,走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路。
“刚开始就60万,邹敏出了20万,我出了10万,其他都是亲戚朋友导师集资的。”家人朋友和老师的支持是他们创业的坚实后盾,刘华强也说,如果家里条件不容许,他也会选择先找个工作干着。
鼓励创业要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入手
“创业是天生的。”刘华强把他和邹敏义无反顾地创业精神看成是生来就有的,“我就是不想过平平淡淡,拿工资的日子,就是想去闯,想搏一把。”刘华强说曾经有公司出30万一年请邹敏去,他都放弃了,“我们都属于风险偏好型的,哪怕你给的钱再多,我也不去。”刘华强的每句话都说得充满激情,“创业要有牺牲精神,个人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想创业还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台的。”“失败就失败了,反正还年轻,就算失败了也有经验。”
但据了解,在大学生中,丁洋的想法占了主流,在大学里可以小打小闹干点活,赚些外快,赔了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但要真正把创业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做,这里面的机会成本就大大增加了。对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丁洋说:“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太大了,这种压力必须转化,这种引导机制整体来说是积极的,但是现在给我们的创业机会和空间简直太小了。”
“在中国做企业非常难。”麦可思公司的王伯庆博士也认为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是要改善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不能单独给大学生创业环境,社会创业条件不好的时候大学生不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