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但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信贷紧缩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下,国内纺织业的冬天事实上已经来临。
怎样过冬?浙江的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展开自救,通过出口转内销、品牌营销、抱团走出去等策略,在纺织业的冬天点燃一把把希望之火,有的企业的盈利甚至不减反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纺企冬天来临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向记者分析说,浙江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都是消费品。但从10年前开始,国内市场的需求就开始转变。很多中小企业却并没有跟着国内市场走,而是转向外贸,实际是用国际市场的需求来替代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不是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来迎合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服装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半年,聚集了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的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3.39亿元,销售产值2511.70亿元,增加幅度均比上年同期减少。
“截至上半年,杭州工业企业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2.2%左右。”杭州经济委员会主任赵纪认为,“出口外贸型企业今年受到的冲击最大。现在的纺织服装类企业要进行自我改革,不能一味打国外市场,也不能一味做低附加值的贴牌加工,而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好国内营销。”
6招展开自救
记者发现,浙江一些纺织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6种方式:
一是出口转内销。这是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汇率风险、贴牌定价风险等。
二是产业升级。雅戈尔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开发经费,先后开发出了VP衬衫、DP纯棉免熨精品衬衫等中高档系列衬衫。在每年投放市场的产品中,新型产品占70%以上。目前代理加工1件衬衫,在老挝的加工费是0.5美元,江苏的一些企业可挣1~1.5美元,而雅戈尔能挣2.5美元。如做世界顶尖品牌,甚至可拿15~20美元的差价。
三是抱团取暖走出去。浙江绍兴的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设立了一个纺织开发区,计划引进1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形成一个从纺纱、织造、绣花、针织到成套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吸引了6家绍兴纺企,逐步打开非洲市场。
四是保存实力。据了解,部分小企业直接采用了申请破产的方式来保存实力,即使机器设备被银行拍卖了,也不会损失多少。不过这只是少数现象。
五是与外资风险捆绑。宁波的杉杉集团总裁郑学明告诉记者,“杉杉几年前就有所准备,对服装厂进行了调整,宁波11个厂目前已有9个开展了中外合资。”上半年,该集团总销售额增长36%,利润增长17%,出口创汇增长将近30%。
六是营销创新。通过虚拟经营的手法,宁波博洋集团运作了博洋、德玛纳、唐狮、艾夫斯、涉趣等6个品牌,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车小方告诉记者:“虚拟化经营适度规避了产能扩张的风险;博洋的全面特许加盟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社会经营力量的作用。”
案例:娅茜成功转型
上月,地处浙江金华的浙江娅茜(国际)内衣连锁集团,收到浙江省针织行业协会的证明:经过该省针织行业协会统计排名,2007年该公司产品销售量、销售额均在全省文胸行业中排名第一。更令董事长黄栩潇开心的是,当初由他亲自定下的品牌名字“娅茜”,今年还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这说明我们的外贸转内销战略取得了成功。”黄栩潇告诉记者,几年前,看到自己的产品出口贴牌后又被卖回国内,价格却翻了十倍还多,他决定转变公司战略,主攻国内市场。
黄栩潇告诉记者,转型的风险非常大,必须从产品质量、设计以及营销、产品形象推广等所有环节着手,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只要按时交货就行了。
经过几年发展,该集团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黄栩潇介绍,因为客户群体一直较稳定,即便在异常困难的今年,娅茜依然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增长。
黄栩潇透露,今年是个洗牌年,娅茜利用这样的机会,在洽谈收购一些质地比较好的工厂。“现在的收购价格比以往低很多,选择余地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