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童谣”入选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这不禁让人既喜又忧:近几年来,温州童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流传上却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为了把更多孩子领进这一美妙的殿堂,本周日,“亲子游”将请温八幼的老师上一堂温州童谣课,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名额20户。
温州童谣起源于明清时代。琅琅上口的韵律、饱含乡土气息的语句,曾是一代又一代温州人童年回忆的“同期声”。“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管做吹箫……”“旋迷金刚,旋到百里坊,百里坊人请我吃天光……”这一首首童谣描绘的,是绵长的民俗文化记忆,是悠远的市井生活景致,是所有讲温州话的人们的共鸣。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地理环境、语言氛围等因素的变迁,传统童谣不免面临传承上的一些尴尬。“我们幼儿园曾经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温州童谣教育,小朋友很喜欢。不过,因为孩子们能讲温州话的很少,平时接触的也是普通话居多,所以学会后却没有讲的机会,也很容易淡忘。”温八幼保教主任王老师说。
这样的忧虑,在此次“亲子游”活动筹备过程中,记者听到不少。温州市著名学者沈沉老师说,温州童谣目前的忧患,反映的正是温州话这门“母语”的处境。温州话体现了温州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仍需重视对方言加以保护和继承。“最关键的,是引发孩子的兴趣。”沈沉老师说。而什么样的形式,能让孩子们乐意“传承”方言,大家都还在摸索,而“亲子游”这堂温州童谣课,希望也能为这种探索添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