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市场、政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竞争的无边界化等)迅速增加和变革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个性化的客户服务;IT技术迅速发展;商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价格竞争;流通渠道的重组;市场的饱和;全球标准等。随着许多变革性的新产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顾客导向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只关注了现有需求,忽略了潜在需求;而且市场调研在人们的需求达到较高阶段时作用也有限(如对一些娱乐性的消费就很难有效),正如欧洲市场营销之父皮埃尔—艾非教授所言,企业想倾听所有消费者的意见只是一个幻想,因为消费者没有能力说清他们的愿望到底是什么,也不可能了解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新产品。
一、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面临许多的变革。
(一)市场方面的变革。1994年克兰非尔德大学和皇家市场研究中心发布了名为《变革的挑战》的报告,其中指出了五个方面对营销的挑战:
(1)迅速变革的步伐。主要是时间周期更短、产品生命周期变短、顾客偏好变化变快等,对营销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企业需具备迅速开拓市场的能力;企业开发新产品需要更有成效;营销方法要富有灵活性;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企业要具备最优定价的能力。
(2)流程再造。主要是敏捷制造和控制系统的应用、替代材料的出现、微电子技术和机器人的发展、以质量为中心的思想的渗透等,对营销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微细分市场上进行营销;找到方法从单一交易为中心向建立长远关系转变;使顾客忠诚更长久。
(3)市场环境的挑战。主要是生产能力过剩、利润降低、增长缓慢、竞争激烈、降价销售、削减成本,其挑战表现为差异化提高利润;需开发新市场,精耕、深耕市场。
(4)顾客的挑战。主要是顾客需求更多、期望更高、知识更多、购买力量集中化、购买行为更复杂,给营销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找到更接近顾客的方法;管理复杂的多市场渠道。
(5)国际化的挑战。主要是竞争者更多、竞争更激烈、利润更低、顾客选择更多、市场更大、不同顾客的需求更多,给营销带来的挑战表现为重构企业在国内的运作模式以面对国际竞争;在更大更多的不同市场实施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二)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各种新的传媒技术(如上海出租车上和高档写字楼电梯间的液晶显示屏、手机短信等)的出现和有针对性传播方式(如对校园传播的整合等)的产生使得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点到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三)购买行为的变革。随着消费者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从以前的低廉价格转向了就近购买。二是从以前的习惯购买转向了关联消费。如以前那些只在药店买药、只到化装品店买化装品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已发生改变(据报道,在湖南怀化,金丝猴奶糖进药店销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购买某类商品的同时购买另一类相关商品。三是从促销购买转向了购买增值商品。消费者在除价格之外更多地考虑卖场离出发点的远近,产品的品类、专业水准,商品的服务品质保障和诚信方面的声誉,购物环境、主流顾客群与自己身份的匹配程度等;不仅注重商品的品牌形象,还关注卖场的品牌形象;更介意在物质利益、心理及精神利益上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提升。四是从店铺购买转向无店铺消费。现在各种直销体验、邮购及电话直销、会议营销等早已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变迁产生了影响,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互联网营销的介入使人们逐渐转向无店铺消费。
(四)渠道结构的变革。随着竞争的激烈和一些专业性大卖场的出现,渠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向扁平化转变。为了缩减销售成本和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强对终端的控制,企业的渠道越来越短,消失网点越来越多。企业加强了对原有供应链的优化,删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二是渠道管理中心转向终端市场。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都侵向于以终端市场为中心,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和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环节到达消费终端,使消费者能够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销售促进活动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愿意购买。三是渠道成员关系从交易型转向合作伙伴关系型。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战略协同和信息的双向沟通与共享,形成以双赢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