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单元到多元,由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设计师品牌”正好顺应了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换句话说,个性张扬时代的到来,决定着设计师品牌的命运。
时代选择了设计师品牌
设计师品牌本质已经发生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一些著名的服装品牌的创立,都和它的创始人有关,甚至直接用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大家熟悉的迪奥、夏奈尔、费雷、华伦天奴、范思哲、皮尔·卡丹、CK、DKNY、D&G等,早期属于时装类手工艺术品。而像另一批著名的品牌,如BOSS、GAP、GUESS、ESPRIT、MAXMAR等,则是物化的品牌名称,属于工业化产品。不难看出,国内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前者的了解,尤其是品牌文化和设计内涵的了解,远远大于后者。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之所以由设计师名字命名,一方面是设计师本人为了区别于其他设计师制作的产品而标上的记号;另一方面,西方服装产业发展最初是从手工工坊的规模做起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的设计师工作室的雏形。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代代著名设计师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品牌只剩下一个“壳”,或者说一个印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法国注册在册的高级时装品牌,只有少数一两个现在还是创始人自有品牌或者家族所有,绝大多数都隶属于一些大型服装集团或者资本集团,LVHM奢侈品集团就是一例。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以名字命名的著名服装品牌,本质上已经从设计师品牌转变成了服务于某大型服装企业集团的品牌。
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先产业后设计”的模式,不同于法国的“先设计后产业”的模式,这就决定了“设计师品牌”在中国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大规模产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大量的服装品牌充斥市场的基础上。
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的新需求
其实不难理解,巴黎出现众多高级时装品牌和著名服装品牌,其原因是法国宫廷服装和上流社会服装的需求,同时这种需求带动了社会的效仿。而在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服装流行传播方式没有基础,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满足庞大的社会大众的日常着装需求。“跟着市场走”的前提决定了,只能在最近几年才有了出现“设计师品牌”的可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带有强烈的设计风格,甚至与众不同的服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和世界观。从需求结构来说,也是从“产品需求”发展到“品牌需求”,发展到“品位需求”,发展到“生活(状态)需求”。这时候,服装设计师的作用才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
在“品位需求”和“生活(状态)需求”的阶段,设计师的作用大大提升,表现为“为消费人群和生活状态进行定位”;这个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个词是“个人着装顾问”,顾名思义,“个人”——个性化需求;“着装顾问”——专业化指导和指向性创造。
中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正在从单元到多元,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设计师品牌”正好顺应了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我们见到的好服装不全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是设计师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来的。像爱上一个人那样爱一个服装品牌,像追随一个偶像那样自愿成为服装品牌的拥趸——这种关于服装品牌的持续忠诚,在当今“设计师品牌”或者“准设计师品牌”的购买中已经屡见不鲜。“设计师品牌”的拥趸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人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认可“设计师创造性劳动”的价值,甚至可以大胆的说,fans决定“设计师品牌”的出现和成熟。
市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在很多大批量生产的服装品牌中,如果你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或许就是一条出路,而设计师品牌恰恰符合了这一点,因为设计师品牌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服务。
在奢侈品纷纷在杭州扎堆的时候,国际一些显赫的设计师品牌也在今年低调入杭。与奢侈品大牌全然不同,设计师品牌并没有赖以炫耀的家族历史,但它们凭借着独特的单品策略、明星效应,以及服饰的个性化服务,使销售在短期内蹿升,而这也证明着杭州市场对国际设计师品牌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尽管不如LV、DIOR、CARTIER等奢侈名品的光环耀眼,在杭州大厦的2楼,调整后引进的多家设计师品牌,销售业绩却丝毫不逊。在新柜开张数月之后,销售数据却让人惊讶。“MarcbyMarcJacobs开张之前就有很多顾客前来问询,开柜第一天没有做任何促销和推广,没有明星没有派对,但是当天销售就达到10多万元,商场都非常惊讶。”杭州大厦招商总部副总经理瞿政说,Y-3也是很多顾客渴望已久的品牌,而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其“设计师的魅力”,??算特别多,但销售总是列第一或第二位。而D&G亦是在杭州比较成熟的设计师品牌,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是其他知名男装品牌销售额的1倍之多。
对商家来说,设计师品牌刚刚在杭州崭露头角,经营者亦很看好这类品牌的发展,全球奢侈品品牌屈指可数,杭州的商场也悉数引进,可拓展的空间很有限,但设计师品牌的后劲会很惊人,这也许是下一个业绩增长点。商场经营者说,在国外,很多设计师品牌的业绩每年都有高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