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今年4月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对第101届广交会的成交形式进行分析时就认为,“07/08年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先后到期,欧美对我纺织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意图十分明显,一旦实施,其危害性远胜于特保。”
在国外各类贸易壁垒等诸多因素冲击下的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仍然不足、在国际市场分工中处于劣势、获取产业链条利润空间能力偏弱的缺陷再度暴露出来。面对未来更加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有关人士正大声疾呼:纺织业不能再“为人做嫁衣裳”了! 日益临近的新一轮贸易壁垒
一提起纺织品,很多人可能对2005年中美、中欧之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贸易争端和彼此之间达成的“协议”仍然记忆犹新。
一年多过去了,一份针对2006年中美纺织品贸易的情况展开深入研究的报告破值得人玩味。东华大学纺织品贸易研究人员陆圣分析美国方面的大量权威数据后总结说,“当年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减少的份额被其他亚洲国家抢占;尽管协议对美国国内产业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但协议的实施并未改变美国国内纺织业生产环节逐步‘萎缩’的趋势。”
他进一步提醒中国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说,“对于2009年《备忘录》结束后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复杂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事实上,陆圣地观点从去年底开始就被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权威部门一再重复。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指出,除了中美、中欧间面临协议到期后的市场秩序问题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秘鲁、哥伦比亚等国也正在对我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特保等限制措施。
他预测说,纺织品出口在2007年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综合今年前几个月出口情况及企业目前的接单情况,预计今年全年出口金额将有所下降,且出口增幅趋缓。
为避免出现年的混乱情况,保障行业的长远发展,眼下不少企业都积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提前做好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后的应对工作。
全球产业转移造就巨额顺差
然而,在中国纺织产业始终无法摆脱各种贸易壁垒阴影的局面背后,凸显的是中国企业始终在“为人做嫁衣裳”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业一直肩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出口创汇、吸纳就业的重要使命。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达到1440亿美元,顺差1259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70.9%。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业继续保持14.9%的增长,顺差为273.6亿美元。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分析,国际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导致中国近年持续高顺差的根本原因。中国的顺差是结构性的,我国目前正是承接了原亚洲,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产业转移,这些地区对美国的顺差转移到了我们现在对美国的顺差中。
然而,“高顺差并不等于高利润。”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国内企业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所得利润仅占出口价值的10%-15%,纺织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顺差的背后:我们的利益有多少
事实上,中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上,出口商得到很小一部分利润,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
江苏舜天负责人介绍,2006年其新开发的一款产品,使用了高质量的新款面料,出口价格约在200元人民币左右,但在欧盟市场的售价高达200欧元左右。
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大型纺织企业里,生产一件衬衫要经过70多道工序,平均成本为7.5美元。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这家企业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的衬衫远销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每件衬衫的平均出口离岸价为8美元。
这些物美价廉、款式多样的衬衫在离开中国后,价格一路飙升。当它们在美国各地的零售网点与消费者见面时,身价已经涨至30美元到40美元一件,数倍于美国进口商从中国的采购价。
专家分析,在对欧美等发达市场的纺织品贸易中,即使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也不过是“为外国企业做嫁衣裳”。此外,为满足出口需要,中国纺织品企业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棉花、面料和先进的纺织设备。 欧盟是全球高档纺织品和成衣的最大出口商,但许多欧盟成员的服装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赵玉敏说,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品牌小国也使得在价值链上分取最小的利润。高虎城说,中国纺织业的出路在于品牌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