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暖冬让许多企业吃尽苦头,今年还会出现暖冬吗?服装业如何应对突发气候变化?往常这个时候,义乌的一些服装企业已经在大力生产保暖内衣、冬装,但今年他们却十分为难:今年是否还会出现暖冬?出现暖冬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他们对此也有些无奈,不过建立“天气预警机制”成了他们共同的设想。 气象经济值得重视 服装界有一句戏言:“我们与农民一样靠天吃饭!”这话针对的是去年暖冬,今年5月骤然升高的气温,又让夏装的销售提早启动(如上图)。所有这些表明:气象不但事关人的冷暖,更渗透到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年6月召开的2007中国服装协会羽绒服装及制品专业委员会上,有关部门透露这样一则消息:全球气候变暖,暖冬将持续!2006年在暖冬的打击下,损失最惨重的是羽绒服行业。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北方地区是服装业的主要市场,过去的一年服装企业积压在厂家和销售渠道的冬装“数量相当大”。于是今年春季显露出一系列“苦果”:低价倾销、大量产品积压、拖欠上下游货款等。 经济学界有“一度效应”之说,也就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据资料记载,气象经济学中还有一条“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元钱,就有可能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即1∶98。气象与经济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因此,对服装界来说,企业或行业组织应该建立一套预警机制,提醒企业注意气候变化可能给行业或市场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能极早在产品结构方面作出调整,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市气象台有关人士介绍,作为职能部门他们正在引导人们由“靠天吃饭”向“用天吃饭”转变,利用可以预知的天气情况为企业生产服务,减少不良天气造成的损失,增加企业的收益。 念好天气生意经 对于服装业而言,气象信息已是赚钱与亏本的重要情报。义乌某袜业公司已经实现了从袜子到保暖内衣的转型,其负责人坦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渴望了解今冬天气变化”。据第一百货的市场调查人员预计,由于持续的高温,今年夏装的销售时间将延长,秋装市场被一致看好,冬装的销售将再次下滑,而来年的春装也将早早上市且会在风头最劲的时候开始让位于夏装。 对服装界而言,除了应对出口退税、减少配额等压力外,气象专家发出的“未来几年以暖冬为主”的预警,让每一个从业者不得不考虑出路。专业人士认为,应对暖冬还是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强做大品牌。在义乌品牌服装所占比例还不大,但保暖内衣的厂家很集中,同时在浦江等地,虽然服装厂多但是自有品牌不太强,而品牌服装往往在暖冬中所受的影响较小。浦江某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按照生产计划,新产品全部采用新面料,从而争取把销售的风险降至最低。”的确,知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常常在年景不好时得以更充分体现:一是知名企业大都是内销、出口“两条腿”走路,二是知名企业对于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较强,拥有畅通的消化产品能力,三是知名品牌消费者认知度高,即使降价促销知名品牌也能很快消化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