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将被取消
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将被取消,进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中国服装从此能否“一路凯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将此视为一个非常好的拓展国外市场的机会,并纷纷增资扩产,准备大干一场。
但业内人士提醒,在配额取消之后,中国服装企业不仅仅面临国外市场扩大的机遇,同时还很可能遭到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特殊保护条款等挑战,国内服装企业应冷静看待形势,不要盲目扩大生产。
是机遇也是挑战
业内人士提醒,配额的取消是一把双刃剑,国内企业不必急于扩大规模,而要先了解国外尤其是美国将对中国服装采取的相关措施。“美国计划中的一连串做法显示,明年将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地雷年。”专家的话,无疑为中国服装企业敲响了警钟。
“针对我国服装出口的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峰期。贸易摩擦对于我国服装产业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绝不是一种空穴来风。”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显得有些凝重。在记者采访其他业内人士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配额枷锁终于被打破,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在后配额时代,中国服装出口仍将面临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纺织品配额完全取消之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量预计将增长150%,中国似乎将是取消配额的主要受益者。然而,记者了解到,在即将到来的后配额时代,我国是所有纺织品出口国中受限国别、受限类别最多的国家。
“取消配额到底是好是坏,现在前景真的不明朗。”杨东辉对记者说。他的担忧,也正是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担忧。
业内人士介绍,配额也是一种成本,一般占出口服装价格的10%~15%。取消配额意味着服装的出口单价降低4美元到5美元,这无疑是一个机遇。因此,绝大多数出口企业都在积极准备扩建厂房。但专家认为,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挑战其实更大。
“由于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一直对来自中国服装的竞争威胁感到忧虑。因此,为保护其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美国极有可能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服装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杨东辉说,由于中国服装自我设计能力不强,部分商品有仿制美国品牌的嫌疑。美国很有可能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诉讼来制约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进口增势。
“而且面对中国强劲的出口,美国很可能利用反倾销特别条款来对付中国进口的服装,或征收高额关税,明年对中国来说更像是个地雷年。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踩中地雷。”
配额取消毕竟是中国纺织业的一大“利好”消息,杨东辉表示。“实际上,取消配额是一种有限度地开放。相应地,也需要国内企业有序、渐进地开拓这些市场。既不要恶性竞争,也不要一窝蜂地进入。”因此,企业之间也要逐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面对外部挑战。“我们还可以适当‘走出去’,收购海外企业,或者曲线出口发达国家市场的营销网络,比如可以收购国外的企业,并将它作为服装出口贸易的一个支点,间接出口国外市场。”
应有自己的品牌
在皮尔卡丹等国际服装大鳄看来,中国的服装品牌还是个“矮子”,即使是雅戈尔、杉杉两个国内行业龙头也只能算“小字辈儿”。的确,和其他行业一样,他们正陷入了一个品牌围城中:城外,大批国内品牌的散兵游勇水泄不通;空中,已经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巨头随时候降。
“表面上是一片繁荣,实际潜伏着很大的危机”,专家认为,低水平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正在稳步逼近的国际品牌是国内服装品牌的最大威胁。今后,随着关税的降低以及国际品牌可以在国内加工生产,国内企业很难与他们竞争。许多企业都说自己的产品达到了某某水平,自己的品牌价值有多少,这其实都是吹的。许多业内人士都有同感:中国的品牌看起来好像很多,实际都很小,整体力量很弱,没有战斗力。
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130亿美元,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中国出口服装50%以上属于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贴牌生产,而自己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专家认为,行业门槛过低导致大量企业雨后春笋般诞生。而且,生产手段和生产设备的相近,面料采购渠道的相同,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的相似,造成所有品牌缺乏竞争力。“当一个行业的竞争者在同一个运做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模仿时,整体品牌的羸弱无可避免。”
中国服装行业生产能力已经“大”到世界第一,利润率却小到手工作坊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国内品牌乐于走OEM道路的缘故,这一点,很多统计数据都能说明问题,在国内品牌中,没有哪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能占到出口总量的0.5%。
事实上,正如行业所顾虑的,“世界级的加工水准”和“全世界最大的加工车间”并不能确保我们自己品牌在这场品牌战争中安全突围。面对明天,国内的企业应该借用那个“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充分利用进入WTO的机遇———纺织品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变阵突围,主动寻找未来市场领地,造就未来的品牌影响,这才是打造世界品牌的现实途径。而这也应该成为国内企业今后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