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我国服装业,虽然产品出口规模大,但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层面,中国服装缺少自主品牌,增长方式仍以低档次的数量扩张为主,主要依赖价格竞争。 从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存在的两个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服装品牌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数据显示,2004年服装出口量达200亿件,相当于给全世界人民每人制造三件。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服装总产量465亿件,比2004年增长11.2%。享有世界时尚风尚标的意大利,也赫然出现在与我国服装贸易额排前十位的出口对象国行列中。 现状二:在北京的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向服装区放眼望去:除了试衣间的标识是中文的,在其他地方我们发现不了任何中文。整个商场充斥着国际品牌,充斥着洒脱的洋文标识,充斥着时尚的国际模特……调查显示:中国服装贴牌生产占到90%,拥有自己品牌的服装厂商只占10%;中国有53.3%的消费者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 现象之后的对比分析,让我们不禁为中国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担忧。 中国服装呼唤自有品牌 中国服装产业不仅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平已经跃居国际主流市场的重要位置,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消费国,但中国服装品牌却淹没在众多的国际品牌之中。数据显示,中国服装品牌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5年。 目前中国品牌服装在国际市场远不如别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生产的品牌服装走俏,这与中国服装企业多年来长期借鸡生蛋、替别人代工有很大关系。我国出口的品牌服装几乎都是国外品牌,有的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服装却也打着别人的品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大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有必要也完全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 插位:品牌快速成长的利器 中国服装的发展不过十几年、二十年,如何与有上百年历史的国际品牌竞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新近出版的《插位》扉页中,有这样一句话:Follow,following。亦步亦趋,难以出头。只有插位,才有机会!对于中国服装来说,这句话再适合不过。如果我们总是循规蹈矩,跟在别人后头“吃土”,我们会永落人后,永远没有机会。 插位是通过打破市场原有的竞争地位排序,使“后进”品牌迅速成为行业领导品牌的营销新法则。插位通过颠覆性的营销手段,突破“后进”品牌面临的竞争困境,快速超越竞争对手,使后进品牌迅速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插位就是我们突出国际服装品牌重围、后来居上的唯一出路和不二法门。 插位具体的步骤是:1.找到一个市场缝隙;2.扩大这个市场缝隙;3.独占这个市场缝隙;4.寻找新的市场缝隙。 服装品牌如何插位第一,品牌精致化 在品牌草创时代,品牌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企业的指示代号,甚至被认为与Logo相等。如今,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企业、产品以及市场的各个方面,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品牌是持续的、长久的,品牌是企业、产品资源的最优化整合,始终贯穿于企业内外。 一、Logo的精致化 早期,品牌logo大多为汉语拼音或简单的文图组合,进入品牌精致化时代,logo的精致化也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在全球化竞争中,logo是一个品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品牌标识是品牌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品牌logo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内涵,更要符合国际潮流发展趋势。看一个人的实力和背景,第一印象是他的衣着和气质,消费者识别品牌也是同样道理。对于众多正要展翅起飞的本土品牌而言,品牌标识必然是必不可少的前奏之一。 二、设计精致化 中国消费者热衷洋品牌的原因之一就是洋品牌总能创造流行、引导流行,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热衷最新的款式、面料和颜色。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中国服装品牌的“设计师文化”。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其时装业的突飞猛进也令世人有目共睹。韩国面料产业已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日本设计师在30年前开始将日本的服装推向国际,当时遭到欧洲人的嘲笑。今天,日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帝国。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便一向坚持使用本国的面料,也许他说的“发掘出和服背后潜在的精神”也值得国内的同行认真回味。第二,品牌年轻化“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任何一个品牌如不经常进行维护、注入新的元素,就很容易导致品牌老化,进而被消费者遗忘。从消费者角度讲,品牌老化的前兆表现为:提起这个牌子大家都听说过,但买的时候却记不得它。高知名度和低认可度是老化品牌在市场上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身处流行行业的服装品牌,如不懂得即时“变脸”,无异于将自己推向悬崖。 在自然条件下,任何产品的“品牌力”都会悄悄衰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品牌重塑,企业在一些品牌意识不强的地方或许能做成一笔生意,而在成熟的市场中,这个品牌将会逐渐淡出。 导致品牌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对品牌核心的深刻认识。你的服装可以不是世界最前沿的设计,但你的品牌代言人绝不能“老化”。品牌一旦拟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所有遐想、内涵的参透都将来自“活生生”的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