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有150万婴儿直接死于非母乳喂养!”这一惊人数字是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日前对外宣布的。一份最新研究证明:如果所有妇女能在产后1小时内给孩子喂母乳,可减少婴儿染病几率,挽救上百万新生儿生命。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每年8月的第一周定为“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则是“母乳哺喂——第一个小时拯救100万个婴儿”。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只有39%的婴儿在刚出生的6个月内完全靠母乳哺育。而在我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67%,在大中城市则更低,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将母乳喂养率提高至85%的目标相去甚远。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戴耀华表示,母乳喂养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一、营养: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消化吸收;二、免疫:母乳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降低婴儿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几率,且预防过敏;三、牙齿发育:吸吮有助于面部正常发育,并可预防由奶瓶喂养引起的龋齿;四、大脑发育:母乳中含婴儿大脑发育所需的氨基酸。此外,哺乳过程中,母亲的声音和肌肤接触能刺激婴儿大脑,能促进其早期智力开发。戴耀华说:“我们中国有句话叫‘有奶便是娘’,就是说母亲喂奶时喂出的母子感情,是任何奶粉或牛奶都不可代替的。”
同时,母亲在母乳喂养中受益也很多。戴耀华称,哺乳利于子宫恢复,还可降低日后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病几率。
“世卫组织推荐,婴儿6个月内要求纯母乳喂养,不必添加任何食物、水及其他饮料。满6个月后,不论母乳分泌多少,都应加辅助食品,母乳可喂到2岁。”戴耀华说。 胡生民
链接
母乳喂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母亲身上的细菌容易使婴儿感染。
母亲身上的细菌大多是无害的,而且母乳中含有对抗这些细菌的抗体,可以保护婴儿不被感染。
误区二:只吃母乳,婴儿吃不饱。
出生婴儿的胃容量很小,初乳的量虽然少,但正好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出生后第一周体重下降3%—6%是正常的,况且婴儿体内已储存了水分和糖分。
误区三:初乳颜色发灰,对婴儿有害。
初乳颜色略灰,是因为含有大量活的免疫细胞、抗体和蛋白质,初乳也因此可以预防多种感染,同时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初乳还含有生长因子、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对婴儿有多重保护和营养作用。
误区四:婴儿在开始母乳喂养前,需要特别的饮料、水或茶。
在母乳喂养前,给婴儿任何食物都会增加婴儿感染的危险,并减少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和缩短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
误区五:产后母亲太累,无法哺乳。
与婴儿的皮肤接触和哺乳引起机体分泌催产素,可以帮助母亲平静和放松下来。母亲在第一次母乳喂养中可以享受到莫大的喜悦。
误区六:母乳喂养容易使婴儿着凉。
当婴儿和母亲肌肤接触时,母亲的体温会在两分钟内上升0.5℃有利于维持婴儿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