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位小学生穿着汉服,席地而坐,用福州话摇头晃脑地诵读起了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台上的老师也是汉服飘飘,拈书微笑。这是时光倒流回到了古代儒塾吗?不是,这是福州一小学举行的“三山国学馆暨首届蒙学经典教育夏令营”开营仪式。(7月19日《东南快报》)
笔者并不否认,让孩子们在假日里读读《弟子规》,或许确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并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到孩子们的心性之中。不过,一定要搞成“汉服”加身,非要复现古代儒塾的一切细节,实在并无必要。
不难看出,组织者的头脑中必定有着如下逻辑:我的儒塾场景如果在细节上都足以复古的话,自然便能达到传承传统的效果,这小学生穿汉服,怎么着多少也能收获点“穿衣思人”的效果,汉服一加身,传统便如同通电般得到了传承。
不过,如此思维恐怕难逃幼稚之嫌。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身临其境”并不是必要条件,这就好比学地理不一定非要上高原,进深海;学历史也没有必要搭乘时光机器回到过去是一个道理。
至于古人的“汉服”究竟有多少规制,恐怕儒塾教师也未能真正搞清,如此“仿真”汉服对于孩子们而言,恐怕至多不过是件款式不同于以往的新式童装罢了,要说“汉服童装”能够传承传统,显然难免牵强附会之嫌。事实上,过分的追求“形似”,恰恰是只见皮毛而忽略本质,难逃“作秀”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