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祝氏集团诈骗案,经媒体曝光后,在服装界激起阵阵波澜。 祝炳章、祝章兄弟,频频注册公司,而后屡屡虚构服饰等行业的“洋品牌”,再分别以合法公司的名义聘N个招商,骗取代理费和加盟费。 从2002年至今的五年间,已通过这种模式骗取全国各地代理商和加盟商数亿元。而受骗的万余人中,有的已经不堪债务之累宣布破产,有的正蒙受着家庭破裂之苦四处奔波。 这些公司生存周期一般为10个月到1年。前3个月是干赔,4到6个月圈钱,6到9个月时出问题,再往后,公司就消失了。 这些骗子公司用种种招数让代理商屡屡受骗,在“糖衣炮弹”的包裹下,给轻信的人们挖下一个又一个陷阱。 陷阱一:“洋”名字里有“洋”名堂 成功运作一个洋品牌,名字至关重要,既洋味十足又容易被人记住。调查中发现,几个假“洋品牌”的名称,基本上是中文品牌的拼音翻译,然后再增加一些毫无意义的辅音,把元音变成相近的字母,使之更像一个洋名称。一个专门运作“洋品牌”公司的文案说,如果要宣传这个品牌来自欧洲,就把字母组合得更欧式化一点,如果宣传它来自美国,那就美国味道更浓一点。代理商仔细查看品牌名称,一般可以从中看出端倪。总体而言,假“洋品牌”在名称细节上还是漏洞百出的。有的字母组合有问题,有的单词就根本不存在。专家建言:代理商在考察品牌时一定要寻问名称的来历及意义,以便从字典或其他处查找正确的写法。 陷阱二:把明星代言做为金字招牌 程洁、李莉二人在看了影星陈小艺代言的某洋品牌服装后,2006年4月,两人来北京考察。公司声称是“韩国诗美惠服饰”在中国地区的总代理。公司里一遍遍地播放陈小艺的代言广告,“我从不随意接广告和代言产品,选产品就像选择优秀剧本一样,一定有实力并且领先的品牌。”招商人员在和两人交谈时,也一再避重就轻地谈代言人而不谈产品。其实不然,这个公司就是虚拟的“洋品牌”。除了代言人,没有任何实际的产品。程李二人26万元代理金被骗一空。 专家建言:现今明星给品牌做代言,在审查广告虚实方面还亟待完善,所以并不是所有用明星做代言的品牌都是真的、好的,别被表面的光环蒙蔽双眼。 陷阱三:夸大宣传“生产基地” 如今在中国销售的“洋品牌”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真正的纯粹国外品牌的代理,产品并不在国内生产,而是由贸易公司全权代理其进口及在国内的销售。第二类是直接找到国外的品牌授权公司,付钱后取得授权,自己生产销售,然后挂上别人的品牌。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采用这种方式,如“××POLO”之类可能就是国外品牌的副牌授权。第三类就是所谓的“注册移民”。这类品牌的代理公司大部分就是服装生产公司。名义上是总代理,实际上代理公司就是生产厂家,注册地往往都是法国、意大利,有的干脆就在中国香港注册,因此这些“海外注册”只是个“洋牌照”。某洋品牌给代理商标榜,在虎门有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有一流的韩国设计师团队和1200名技术工人。而代理商实际看见的情景是:生产车间长不足20米、宽约10米;车间内的缝纫机不到百台;30多位工人在陈旧、简陋的设备上裁布料,其实就是正在给成品服装加贴“洋”标牌。 专家建言:代理商要仔细听招商人员的介绍,如果说招商人员介绍公司是代理纯国外品牌,那在国内根本不存在什么“服装生产基地”。如果介绍的是后面两种情况,代理商一定要到生产基地实地考察。 陷阱四:授权证书弄虚作假 郑州做服装生意的李先生来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某服装公司。经理告诉李先生,韩国有“青青草”的知名服装品牌,他们是受“韩国青青草株式会社”授权,做中国地区总代理的。李先生翻开该公司的招商手册,“青青草”的品牌设计为韩文。李先生称要看看“韩国青青草株式会社”对该公司的授权证书,前台一位女孩将其领到了一块“授权专卖”牌子旁。只见牌子上面标着“授权专卖青青草服饰”,授权单位:韩国青青草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上面还盖有一枚英文印章。(中国纺织网的编辑,你好呀!)李先生要看正式的书面授权书和公司营业执照,经理表示不能看,无法提供。李先生要看他们在京经营的直营店,也被谢绝。 专家建言:这种现象很可疑。如果真的是国外洋品牌,那么在一线城市肯定要做直营店来树立形象。 代理商在看完授权证书后可以上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网站上查询,看此品牌的授权时间、公司名称以及其它一些祥细资料。 陷阱五:不做省级代理 只做市级代理 一位代理商到某洋品牌中国区代理公司咨询,被告知此品牌不做省级代理,只做市级代理,每个地市的代理费为10万元,可以3.3折拿货,还能发展县级代理。 据了解,一般国际一线服装品牌很少交给别人的服装厂来做,二三线品牌会授权于国内一些生产厂家或贸易公司来代理或生产销售。 国外品牌进入我国市场,主要目的是占领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 一般来说洋品牌价格较高,会有目的选择一些经济水平高的省份或一线城市。 专家建言:如果代理商遇上这种洋品牌不设省级代理的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这个“洋品牌”的作法已经违背了大多“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 陷阱六:拖延发货时间 货品以次充好 双方签署合约,代理商交纳代理费和订金后。假洋品牌因没有货品来源,会拖延发货时间。 某韩国品牌在辽宁的代理商范先生在签署代理合约数月后,终于收到此品牌发来的2件货,其中只有10条裤子的吊牌是同一个品牌的,但标签却是3个韩文字母不清楚其发音和意思,剩余的分别是来自于三四个品牌,应该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换商标的货。 衣服质量很差,很多是残次品,而且可以明显看出是过时的积压货。 专家建言:代理商遭遇如此状况,一定要拒绝给品牌商打剩余货款,查明原因,并向有关机关举报。 感言:从源头根治假“洋品牌” 如今,代理商被假“洋品牌”骗取代理加盟费的事情屡见不鲜。祝氏兄弟在短短几年里,虚造十几个“洋品牌”,骗取代理加盟费上亿元的事例仅仅是冰山一角。更让人费解的是,他们如今还在以每年制造8个虚假“洋品牌”的速度不断扩张。 是什么原因让骗子屡屡得手,为什么那么多惨痛的教训,换不来更多人的警醒? 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是假“洋品牌”横行市场的内因所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对国内许多消费者来说遥远陌生的洋品牌,如今已是如数家珍。消费者认为这些“洋血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咬牙也要买上几件来提升品位。在这种趋势下,一些收入水平达不到购买正规洋品牌的消费者,也要买一些假“洋品牌”来充门面。 对此,服装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同样的面料、同样的设计、同样的生产工艺,只要贴个洋招牌,就能把价格拉上几百上千元甚至翻倍,而消费者依然认同。 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商场而言,具有导向性作用。商场在招商过程中,也变得只认洋货。像燕莎、赛特等一些商场,原先的中国品牌都被请了出去。在商企的博奕中,卖场占有很大程度的主动权,而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品牌,商场首选是外国品牌。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第一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来,伪造洋品牌便是活下去的手段之一。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有些代理商觉得代理一个洋品牌就是找到了发财捷径。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刺激着假“洋品牌”的不断出现。 我国服装品牌还处于对世界名牌的模拟过程中,国内在服装知识产权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先看质量,再看品牌,从源头上根治假“洋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