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万利”的买卖
去年1月10日中午11点52分至14点19分,这名男子假冒霞湖世家总经理的身份,在中国农业银行湘潭市分行各营业网点分18笔取现或转帐取走了80万元,而这80万元原本属于霞湖世家的沈阳经销商所有。
霞湖世家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事情的经过:诈骗者在东北某市场拿到霞湖世家沈阳经销商的名片,然后通过网络获得霞湖世家厂名及总经理姓名,伪造公章和总经理身份证,利用假身份证在银行开到帐户后,将盖有假霞湖世家公章的“更换银行帐号的通知”传真给霞湖世家的沈阳经销商,告知由于公司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等原因,原有银行账号已更改,汇款、转帐等需要使用新帐号。
“诈骗者利用霞湖世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熟悉和信任,最终实施诈骗。”霞湖世家的工作人员表示。
网络让服装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交易变得方便快捷省钱,经销商不出家门就可以批发到服装,但是,网络也被一些诈骗者看中,作为“快速挣钱”的工具。
广东东莞是国内著名的服装产区,一些诈骗者在网上打着“东莞”的旗号注册服装批发网站,这样的网站上的服装往往品牌多,款式好,价格低,而且所需的运费也低,以此引诱经销商订货。
山西某服装零售商前不久在网上搜索到东莞“××外贸服装批发”网站,发现网站里服装品牌很多,而且不少服装的价格比他通过其他渠道拿货便宜七八十元。于是他联系到该网站工作人员,对方让他按服装的编码下订单,并给了他一个银行帐号。下订单后,这位零售商将3000多元货款汇到对方提供的帐户。但是,很多天过去了,这位零售商不仅没收到货,甚至联系不到对方了。后来,这位零售商又在网上发现好几家打着东莞旗号的服装网站,对方依旧让他先打钱,但是,当他要求自己在东莞的朋友先看货时,对方便都联系不上了。
如果说以上两个行为属于明目张胆的“空手套白狼”式诈骗,那么,发生在服装行业的另外一件事则有点“擦边球”的意味。
安徽一位服装经销商杨先生反映,2004年底,杨先生在网上看到江苏常州某服装公司先卖货后付款的信息后,到该公司当面洽谈。在得知对方有自己的服装厂,并且产品质量和货源都没问题后,2005年初与该公司签订合同,前后共支付保证金60000元,说好款到发货。但是,直到2005年5月1日开业前,杨先生只收到两箱货,连卖场的一面墙也挂不满。经过再三催促,该公司发给杨先生一箱货,但随后便不再接他的电话了。由于服装质次价高,一年多的时间,杨先生只卖出4000元钱。在杨先生再三交涉下,该公司还欠杨先生20000多元,但是,该公司不仅不再给杨先生货,也不退给他钱了。杨先生将该公司起诉到法院,但由于该公司在开庭前已经更名,虽然2006年3月杨先生被判胜诉,但是至今判决无法执行,杨先生依然没有拿到退款和赔偿。据杨先生说,和他同样被这家常州服装公司欺骗的客户有三四百家,至今还有客户不断上当受骗并报案。
两头堵 防被骗
无论哪种形式的诈骗,被骗者追回损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服装企业和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事件呢?北京市君林律师事务所业务部主任马旭峰律师说,服装企业及经销商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诈骗者行骗手段的高明与多样性。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行骗计划。
他分析,经销商被骗往往由于疏忽大意,犯了“唯经验论”的错误。对未经核实的事项盲目去执行,以至上当受骗。不少服装企业与经销商的交易是通过传真、邮件或快递来完成,久而久之,双方未曾谋面或电话沟通就可完成交易,在思想上彼此产生麻痹意识。诈骗者往往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特点,从而使行骗得逞。
“其实,像这种问题的防范措施很好掌握,只需一次回访或一个电话就能落实。”马旭峰律师说。
马旭峰律师还介绍,图便宜轻信对方,忽视对对方必备条件的查证,也是被骗的原因之一。一些经销商对服装企业厂址、生产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单纯图便宜才会上当受骗。对此,经销商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查实对方底细和可靠程度;查证是否有履约能力、厂址、企业的注册和年检情况及规模。通过网络交易,也要查证对方最起码的相关条件。
“骗子行骗所得赃款,一般尽数挥霍,损失很难挽回,”马旭峰律师建议,“如果已经被诈骗,惟一有效的途径是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以期早日破案,让犯罪分子落网,尽量减少损失。”
对于安徽经销商杨先生将常州某服装公司告上法庭的事件,马旭峰律师认为,不能片面地确认其行为为诈骗。如果那家常州公司单纯变更企业名称,那么并不必然导致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经查证,债权债务应由变更后的企业承继,可向变更后的企业追索债务。另外,服装经销商或服装企业如遇到疑似诈骗的情况,认为无从着手核实时,还可以向律师咨询。
“无论多高明、多完美的行骗计划,总有其‘百密一疏’的地方。一方面,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大多是可以防范的。另一方面,各服装企业及经销商还要从本身找问题,尽量让诈骗者没有可趁之机。”马旭峰律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