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童装网首页

童装新闻 商机信息 童装品牌 企业大全 产品展示 儿童服饰 儿童鞋帽 儿童模特 专卖店形象 品牌加盟
童装基地 知名商场 品牌导购 市场行情 时尚图库 时尚潮流 展会报道 人才招聘 经销商专区 童装论坛

中国童装网

童装新闻 时尚新闻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童装新闻

>

行业信息

 > 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演奏东渐西进进行曲

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演奏东渐西进进行曲

2007-6-14 【中国童装网】 【字体: 】 【打印进入论坛
  承接产业转移,收获的一定是财富和欢乐?走过二十多年的东部沿海企业,现在最需要学习什么?正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该选择什么?又该避免什么?在这场国外品牌和技术‘东渐’、中国企业“西进”的浪潮中,我们一定会胜利吗? 

  刚刚过去的五月,两则利好消息给原本就热闹、红火的福建纺织服装业又添了两把火。   

  一是地处福建晋江的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与全球纺织染化剂业位居前列的染化剂企业亨斯迈的合作,整合了晋江的纺织服装上游产业链;二是山西福建商会代表团在福州推介“山西八闽服饰品牌之都”,邀请福建的服装品牌入驻该商城,引来众多的福建服装品牌纷纷打探消息。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不妨可以做大胆的预测:福建纺织服装企业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在‘东渐西进’方面做足文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位专家说。 

  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外引内联”、“东渐西进”并非是福建纺织服装企业的首创,但此时被提起却意味深长。   

  上述专家所说的“东渐”指的是纺织服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促进产业升级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拓展;“西进”体现的则是,企业已有意识地把它们的产业链向西部转移,在享有当地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升它们的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   

  “是市场教会了我们有这样一种意识,凤凰涅槃,不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汰,就在市场的风浪中获得新生。”晋江某服装公司老总李芳菲就是付出过沉重而惨痛的代价才有如此深切的感悟。   

  1987年,有着“侨乡”之称的晋江,在开放的春风中迎来了自己发展契机,“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李芳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的,当时她的企业仅有三台上海牌缝纫机和八名工人,主要业务是为这些“三来一补”企业提供配套,做外套口袋。   

  两年后,李芳菲的企业规模达到了20台机器,80个工人。在熟人的引荐下,李也做起了来料加工的生意。    

  “那时候钱真好挣,不到两年的时候,我就赚取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已不满足来料加工挣小钱的状况,想自己创牌子,毕竟依附于人的感觉很不好。   

  “在这一时期,像李芳菲这样的企业大致有上千家,他们多数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做来料加工的外贸生意,另一条是自己创牌子重点打国内市场。”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新介绍说。   

  而此时,李芳菲的企业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元的生产规模,但由于该地服装企业的款式设计大部分处在仿制阶段,产品单一,技术研发滞后,低价无序竞争,终于导致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纺织服装企业的血腥厮杀。    

  由此,“价廉质次”成为中国服装产品的代名词,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从而引起市场萎缩,大量企业因此倒闭,或沦为大企业下游配套企业。   

  李芳菲见证了一批批中国企业在一夜之间垮掉的惨痛历史,她的企业受此影响,生产规模江河日下,因此也被迫裁掉了大量的员工。   

  “惨烈的事实告诉我,必须突破自我,注重市场的需求,注重技术研发,注重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未来有我的容身之地,否则我也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李芳菲说。 

  现实的严峻和无奈 
   
  “李芳菲的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近二十年的缩影。”品牌战略专家、比蓝国际品牌行销顾问机构总裁李凯洛用一句话对中国纺织服装业二十年的发展作了总结。   

  他的结论是:中国服装企业已经由仿制逐渐走向自主设计与研发,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发展,由单纯的产品生产走向品牌的培育。   

  “但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李凯洛说。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服装业已有所发展,受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济调整影响,服装业发展放慢了步伐,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服装业进入迅猛的高速发展期,这期间不论企业数量、规模、品牌,还是设计、文化,都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而经历了原始积累的过程之后,目前中国服装企业已开始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型过渡。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上述数据只是表象,中国服装企业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主要在价格、款式等方面进行竞争,绝大多数企业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而“近两年来,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水、电力供应也越来越紧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让原本就微利的纺织服装企业生存日益困难,在这个时候企业的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企业家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李芳菲说。   

  更为重要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活的一方水土被污染了。比如“中国鞋都”晋江几乎变成一座垃圾城。在鞋企集中的陈埭镇,不论是四境、溪边、岸兜等几个工业区,还是村庄的房前屋后,所到之处都是成片成堆的制鞋下脚废料。而晋江流域的陈埭11.3千米海岸线,也几乎成了“垃圾线”,围海造田新增的4000多亩地,地层也充斥着鞋革废料,下面埋了多少万吨垃圾,也没有人说清楚。    

  实际上,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纺织服装行业资源重复利用不甚理想。如印染行业用水较高,对天然纤维织物染色,特别是浅色织物染色,对水中残留色度和盐类较为敏感,废水处理后的水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方面的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   

  其次,纺织产业规划还不尽完善,比如晋江企业生产场所缺乏规划,没有足够规模的工业区,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制鞋企业,占晋江鞋厂总数的 80%以上,他们在自家的房屋里实现低成本的原始积累。需要扩大规模时,这些小作坊就会在自家房屋的房前屋后又搭盖起了小生产车间。由于这些家庭作坊散落在村镇各处,而鞋业的发泡、布料、皮革等废弃物也随之被丢弃得随处可见,致使清理垃圾和排污工作的难度增大。   

  再次,环境保护运行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不合理。我国过低的初始资源税导致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同时,优惠政策的实施还不到位,经济杠杆的运用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些领域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政措施不够有力;个别部门职责不清,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尚未形成合力。   

  “环境保护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专家认为,“一切都还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摸索。” 
  
  东渐西进的选择与尝试 
   
  面对这些困境,很多企业开始了产业升级的新步伐。    

  “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对于我来说并非跟风,逞一时之强,它们对于我来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李芳菲说。   

  李芳菲有她的理由。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引进并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可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这为企业的品牌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从行业发展来说,如果有数量可观的企业群体都在做技术改造,那么无形之中会促进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使产业的升级由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说以我个人之力来推动福建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这话太大了,但如果说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企业有积极的影响,这是我最愿看到的。”李芳菲用于技术改造与升级的花费以每年营业额的6%幅度增长。    

  “增长幅度不大,但由于它的基数是每年营业额的6%,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相当可观了。” 晋江纺织服装协会负责人透露,目前晋江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为促进地方纺织服装的产业升级做贡献。    

  李芳菲的下一步打算是尽快在阜阳把她的生产基地建立起来,她看中的是阜阳的区位优势,该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原材料、人力成本低,再加上阜阳地方的政策扶持,李决定把她的生产线西移。   

  “原来在晋江的公司变为品牌运行与推广中心,东部无形的品牌与西部有形的产品对接,形成企业独有的产业链,这才是我的优势。”商人的精明在此刻被李芳菲体现的淋漓尽致,她要准备进行二次创业。   

  无独有偶,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亨斯迈的合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发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策略,同时也基于战略、产品、市场、行业应用、资源共享等方面全盘考虑,凤竹纺织联合国际知名企业,可创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产业链的档次与水平。”凤竹纺织公司营销总监陈强说。 

  循环经济的渴望与期盼 
  
  但“无论是‘东渐’还是‘西进’,靠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单打独斗来支撑,确实勉为其难,国家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实际支持,法律、法规的对应保障,企业或行业的全心参与,四者缺一不可。”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   

  但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对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理解和操作千差万别。有的企业认为,把落后的生产线淘汰,上新的生产线就是产业升级;有的企业认为产业升级,就是把有污染的生产环节,往西转移;也有的地方认为,产业链的升级,主要是企业的事;还有人认为,在产业升级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的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要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导向,让企业、行业、地方有一个清晰的执行参照;从微观层面,需要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主观能动性,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予以充分的支持与保障,对企业、行业来说,要把切身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长期关注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福建石狮官员卢俊杰从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他的几点建议。   

  地方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在完善投融资政策方面,对实施循环经济的投资项目,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行登记制的办法进行管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利用外国资本等提供政策便利;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奖励支持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纺织品和环保技术改造专项。   

  出台外贸扶持政策是卢俊杰的第二点建议。要鼓励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纺织品出口,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增加一般贸易出口比例;扶持企业参加 MAGIC、CHIC等知名展会;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等;进一步完善环境与生态标志认证制度,鼓励企业尽快通过相关认证等。    

  他的第三点建议是: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专门阐述有关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内容,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以产业集群为主导,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等。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价格、税收等优惠政策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循环经济提供实际的支持。地方可以根据国家环保要求和安全生产标准,为鼓励增加环保安全生产设备投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给予相关优惠。”卢俊杰说。   

  “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提升一个档次。”他强调。   

  而对于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西进掘金”,他提醒,服装企业不可盲目跟风,因为这并不只是简单的企业迁移,要借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整合,要防止把落后的纺织产业转移到西部。   

  对此,东华大学的顾庆良教授也认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需采取积极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本地投资环境,引导、推动转移的实现,并且要吸取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时的经验和教训。   

  但对东部企业来说,“西进有利于服装业保持成本优势,也有助于形成东西部完整的产业链条,但绝不可一蹴而就,企业并不能孤零零地搬到中西部去,而要考虑配套,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一并转移。”卢俊杰说。   

  顾庆良也给李芳菲们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西进当事人”也要把握转移契机,趁搬家之机“弃旧择新”——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自身的整合升级。   

  只有这样,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产业的国内转移降低成本,才能促进中国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童装网首页
新闻来源:服装界   本网整理编辑:冰情
欢迎品牌、企业及个人投稿,投稿请Email至:Consultation@51kids.com
>>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演奏东渐西进进行曲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