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最初叫“鱼”。
后来,“鱼”字上加了三点水,变成了现在的“渔”。
“渔”品牌共同创始人童迅、邵波解释说,“渔”不是渔民或打鱼的意思,而是强调品牌和消费者的鱼水关系。
童迅和邵波自小一同长大,一起学习美术,上大学时学的又都是服装设计专业。
1997年,童、邵二人萌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为喜欢和崇尚自然生活的知识女性,找到适合她们特点与向往的时装;让热爱生活的人品味一种现代与古典、东方与西方时光交错的感觉,体会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让服装体现出知识女性的品位、个性和修养,让穿着者真正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
于是,便有了深圳衣典服饰有限公司;于是,便诞生了“鱼”——“渔”的前身。
在公司里,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设计,另一个人则掌管生产和营销;但两个人的品牌理念绝对是高度统一的:寻求东西方文化的真正融合。
虽然,许多品牌都喊过类似的口号;但“渔”无疑是其中最务实的实践者与最虔诚的坚持者。
“渔”的坚持,十年来一直不曾改变:透过时尚与经典结合的图案文化诠释服饰内涵,体现浓郁的东方色彩与时尚的西方元素之间的交集荟萃,始终洋溢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精神风范,为崇尚自然生活的知识女性找到符合自身特点与向往的时装,感受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
在童、邵二人看来,“渔”最独特的品牌理念就在于此,这既是“渔”的立命之本,也是其成功之道。
十年前,“渔”只有十余家店,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十年后的今天,“渔”在全国已发展了300余家店,年销售额过亿元。
在“渔”的十年庆典上,平日十分低调的他们骄傲地宣称:十年里,“渔”常常被抄袭,但从未被超越。
他们想打造出中国最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品牌,想做中国的KENZO。
在外人看来,“渔”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其品牌文化所传达的生活方式。
十年里,“渔”的代理商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保持着品牌开创之初的“原汁原味”。
负责营销的邵兵说,他们十分关注代理商的文化素养和忠诚度,“如果只是纯粹想赚钱,就肯定不会被选上”。
童和邵的办公室标牌上都没有标注“总经理室”。
童的标牌写着“电影放映室”,因为每周他都要给公司的设计师们放一场电影。他的办公室布置得如同一个酒吧。
而邵的办公室标牌则写着英文的“作战室”,上面还有两枝步枪的图案。 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幅地图——邵喜欢收集各种地图。还有一面德国著名球队的旗帜。
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渔”的男员工们都要去踢一场足球赛。 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十年。
对于他们来说,十年,仅仅是“渔”游中国的一个驿站,距离“渔”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当然,关于“渔”的梦想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