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据显示,纺织业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大产业。
目前约有14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每年可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
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而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
纺织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提高出口竞争
力的需要。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编织出一派艳丽的“春天”。但是,由于我国纺织业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纺织业的发展依然遭受到“倒春寒”的侵蚀。
春天在哪里
我国纺织业经过上世纪末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结束了行业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纺织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能、绩效均大幅度提升,依托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千百万纺织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从五大方面呈现出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十五”期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贸易一体化不断深入,纺织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发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为国民经济做出较大贡献。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十五”期间我国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由2000年的1.94万户,增加到2005年的3.5万户;纺织业工业产值由1.53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超过3万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16.6%;纤维加工总量由136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约2600万吨,增长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由14.6%,上升至2005年的22%。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由38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78.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96%。
产业链结构齐全,产业聚集进一步加快。我国纺织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原料、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从整体上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纺织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还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的外延性,使区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非公成份异军突起。2005年集体、联营、股份、私营等非国有投资增长较快,投资完成额1129亿元,增幅达45.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末的65.7%提高到70.7%。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所有者权益较2000年增长83%,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35%,非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增长1.63倍。
纺织企业“走出去”初见成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企业通过 到境外投资办厂,有效地突破贸易壁垒,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地多元化。有关数据显示,纺织业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大产业,截至2004年底,经商务部批准的境外纺织服装企业已有114家,中方投资7.15亿美元,分布在45个国家和地区。
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纺织业与三农关系非常密切,纺织业的发展对天然纤维的需求量稳定增长。2005年纺织业共消耗天然纤维730万吨,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约有14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每年可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纺织业快速发展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众多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春天里的“倒春寒”
我国纺织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七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缺失、市场无序竞争、职工收入低下、生活困难等。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贸易摩擦明显增加、新的贸易壁垒的出现,加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原料紧张、价格上涨等问题给纺织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而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纺织业总体设备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品牌缺失。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服装自有品牌出口不足1%。我国优良的加工质量得到世界公认,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绝大部分在国内加工,但我国尚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服装品牌。在内销市场上,本土品牌影响力也不强。我国服装(含鞋帽)注册商标超过20万个,但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国认知度的品牌不足百个,国内高档服装市场被洋品牌主导。
市场无序竞争。由于纺织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在入世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加剧了行业的过度竞争。如化纤行业近5年投资较为集中,特别是聚酯能力从2000年的49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0万吨,增长了2.7倍,平均开工率仅为70%。纺织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不惜采取一些不法手段 ,或偷工减料,或违反劳动保护法,或偷税漏税,对规范的企业形成了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职工收入低下、生活困难。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纺织业相比,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较低(见表)。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天津、上海、郑州、石家庄、邯郸等省市部分纺织企业职工收入调查,国有及改制纺织企业职工工资普遍较低,所调查地区90%以上纺织职工几年未涨工资,有的甚至十几年未涨过工资,部分生产一线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024元,国有及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8000元,仅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0%。纺织职工收入低下,导致部分职工生活举步维艰,被子女上学、住房困难、重大疾病压得透不过气。
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2005年1月1日,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宣告结束,我国纺织业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全球市场为之震动。然而5个月之后,一场蓄谋已久的“倒春寒”悄然袭来,在春潮荡漾的我国纺织业上空,投下了一团浓重的阴影。我国纺织品出口不仅遇到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限制,而且还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目前,利用“242段特保条款”欧美已对我22类产品实行了数量限制,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摩擦将延续相当长时期,2008年“242段特保条款”失效后,还有“过渡期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可以继续实施到2013年。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使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纺织品出口将受到一定制约。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纺织业形成新的挑战。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于缓解纺织品贸易摩擦,促进纺织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顺差大、平均利润率低,而且大部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对于浮动汇率机制短期内难以适应,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较高,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原料价格上涨加大了成本压力。棉花、化纤等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价格变化对下游的纺织企业影响深远,直接关系着纺织企业成本与利润变化。棉花价格经常出现阶段性的大幅波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原料短缺。2000-2005年国内棉花每年产需缺口分别为91万吨、51万吨、148万吨、229万吨、260万吨和350万吨。棉花价格波动较大,2001年的收购价在360元/担,2002年为400元/担,20 03年为750元/担,2004年有所下降,2005年又上升到700元/担。化纤为原油的下游产品,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巨大,市场价格在棉价上涨的同时挤兑下,一直在高位徘徊。2003年末国际石油价格为每桶29美元,2004年末国际石油价格升至每桶40美元,到2005年末国际石油价格涨至每桶60多美元,目前已突破每桶70美元。原料成本大幅上涨而纺织产品的销售价格难以同步上涨,两头挤压的结果最终将导致纺织业利润率下降。
如何编织新的春天
外部环境的变化既是对纺织业的严峻挑战,也为纺织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虽加大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难度,但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汇率机制改革要求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和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环境、资源约束也将增强产业提高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一年之计在于春”,纺织业面对种种挑战,必须未雨绸缪,从六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设立纺织专项资金,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议国家从纺织品出口关税收入和出口设限产品招标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纺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当前纺织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支持在主要产业集群地建立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产业创新平台服务于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升级。三是加强引导,发挥骨干企业在行业创新中的带头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行业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都是为企业服务的,要引导骨干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加强品牌建设。纺织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需要。要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纺织各行业、各产业集群区打造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创造争创自主品牌的市场环境,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
调整产业布局。严格控 制高能耗、污染大、水平低的项目建设,加强行业产业政策研究和投资预警系统定期发布,以指导纺织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升级”。利用中、西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引导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将初加工、常规产品生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原料产地转移,使东部地区、沿海地区集中精力向研发设计、国际贸易和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
继续推行“走出去”战略。利用现有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到中南美、东欧、非洲、南亚等地区建立“中国纺织工业园”或“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优势,开辟多元化市场。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环境。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境外投资和企业培训等活动,提高行业和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和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使行业发展有序、高效和规范化,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带来的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树立我国纺织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