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市工商局曝光香奈尔、都彭等24个国际名牌服装因甲醛超标、纤维含量不符等问题而被判不合格后,广州市工商局近日也已抽检了本地市场销售的名牌服装,其中不少国际品牌,抽检结果同样很不理想。面对国际名牌服装出现的质量问题,我国本土品牌服装企业不应幸灾乐祸,而应引以为戒、审视自己,积极在洋品牌危机之中寻求商机。 近年来,素以“优质”著称的洋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危机频现,从化妆品、奶粉到皮鞋、服装,从手机、数码相机到电脑、汽车,涉及的行业之众、国际知名企业之多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包括宝洁、雀巢、路易威登、香奈尔、飞利浦、柯达、东芝、富士、奔驰等在内的一批洋品牌无不“触雷”。这些洋品牌危机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国内某些消费者对洋品牌质量的痴迷和崇拜。
曾几何时,因为生活改善、追求时尚,许多消费者民族品牌意识淡漠、盲目崇拜进口名牌,甚至出现了“非名牌不买,非名牌不用”的现象。这对于本土品牌的发展势必十分不利。然而,洋品牌危机事件也给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消费课,相信许多消费者的名牌消费意识会逐渐觉醒和理智,这无疑为我国民族品牌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因此,本土品牌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在提高质量、改进服务、合理定价、有效营销等方面下功夫,借机做大做强本土品牌。
我国民族品牌的成长之痛,不在于质量比洋品牌差,而在于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以服装品牌为例,我国的一些高端品牌实际上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只不过是以“贴牌”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式曲线进入的。而且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许多国际品牌服装其实也是在中国服装企业中“贴牌”生产的,只是换了个国际品牌而已。
要消除民族品牌的成长之痛,就得想办法逐渐改变消费者心中固有的认知,而当洋品牌纷纷走下“神坛”之时正是民族品牌重塑形象的难得机遇。前些年,洋奶粉纷纷遭遇质量风波,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任陡降,一些具有商业智慧的国产奶粉企业便加快了渗透力度,如三鹿集团就推出了“贝贝”系列新品,根据婴幼儿各阶段发育对营养不同的需求特别配方,并将价格控制在100元以内,利用价格优势和过硬的质量向洋品牌叫板,经过几年的发展,国产奶粉企业已抢占了我国婴儿配方奶粉市场的部分份额。
在这次服装洋品牌危机中,国内企业应趁危夺机,充分挖掘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