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机行业平均用于科技开发的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国内最好的企业可能达到5%,而欧洲的企业平均达到8%~12%。科研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导致我国纺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症结。但是,当加大科研投入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和迫切愿望时,加大投入的钱从哪儿来,又成为另一个不容含糊的问题。
国家政策陆续出台
当记者采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时,他正在为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启动‘新型纺织机械国产化专项’工作会议”进行着紧张的筹备工作。而此次会议,正是国家发改委以《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确定的“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为依据,结合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安排分期、分批逐步启动这些项目。“国家将在政策与资金上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承担项目企业的科研投入。这是有史以来国家对纺机行业最大的支持,力度远超过当年的‘两机专项’。”祝宪民说。虽然投入资金的具体数字还处于审核阶段,但国家投入的力度和决心足以使纺机行业感到振奋。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正在对纺机行业中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及课题予以重点部署和专项支持。与发改委牵头实施的“装备制造业国产化项目”不同的是,“国产化项目”注重于项目的产业化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而科技部的“支撑计划”则侧重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在纺机领域表现为数字化纺机和节能环保型设备这两个发展方向,并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纺织重点行业的发展。另外,国家将包括纺织机械制造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列入高新技术范畴,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纺机企业将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祝宪民说。
今年年初,为配合国务院8号文件推出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已经相继出台。在国务院8号文件中确定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内,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所交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转作国家资本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及自主能力提高。同时,相应地停止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目前,针对纺机领域的试点项目已经确定为喷气织机和自动络筒机,相关政策即将出台。另外,日前刚刚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政策也将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为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注入资金来源。
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源
可以说,纺机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国家对纺机行业的投入力度史无前例。但能够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整个行业的科研投入还得依靠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自身的投入为主。
“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带动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祝宪民分析说。这就好比杠杆原理,国家对纺机专项的投入和支持将有来自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一系列配套的投入跟进。通常情况下,国家的投入将产生1:10的效应,也就是说,国家投入1元钱,将带动10元钱的社会投入跟进。另外,国家对重点项目的启动将吸引风险基金等社会游资的注入,也将吸引非纺机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军工企业投入到纺机制造业中来。同时,从事纺机制造、研究的企业数量和研究人员队伍将进一步壮大,与之配套的专件制造水平也将得到提升。
地方政府已经行动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杠杆效应已撬动了全国各地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热情,各省市政府的《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相继出台,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行动进入快车道。
我国纺机制造大省江苏省提出“143工程”方案,选择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积极争取省政府资金扶持,在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民营经济等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安排。去年,江苏省围绕重点项目,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继承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省财政拨款总额首次超过15亿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达9亿多元,引导社会研发投入300多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制造业具有深厚基础的陕西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陕西,启动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从2006年起,省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比如陕西长岭纺电纺织测量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均从中直接受益。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从融资渠道的疏通到社会游资的吸引跟进,从减免进口关税到“两税合一”降低税负,从满足于生存不愿投入到市场刺激企业迫切加大科研投入……各方渠道正在为我国纺机行业的科技创新注入资金和动力。到“十一五”末期,如果纺机行业将科研投入水平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去年行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的基础上,行业总产量以20%的年增长水平的形势下,我国纺机行业用于科技开发的投入将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