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生产厂,再加上诸如请形象代言人之类的推广,之后投放大量的广告,便会有大量代理商蜂拥而至,于是乎销售网络建设成功。再以一定优势的价格批发零售着适应面较宽的服装,诸如裤子、衬衫、西服之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众所热衷的牌子,自然是销售又好,牌子的名气又大。那可真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呀!那时的关键是工厂生产量以及做工要有所保证。这样便万事大吉了。
事物似乎总在变化。当细分化市场来临之际,如果依旧用这种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品牌的概念变了,涵盖面也就更加大了。一个工厂已经无法满足、充实一个品牌了,一牌多品(种)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楚了。于是乎工厂的优势不再凸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经营的负担了。旧有的思维运作模式在当今的形势下显得越发笨拙了。
新思维总是在旧思维无法运作时显现魅力的。思维——专业化分工形成。加工厂与经营公司彻底分开的形式便满地开花了。
经营品牌,运作品牌在中国虽称不上新事物,但对以生产批发为主的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也井非易事,到其它的企业下订单似乎已经失去了生产利润。并且其它的品牌也能皋此下订单,原料、加工费的价格透明无比。那么下一步的利润从哪儿来,怎么来呢?大家为此开始动脑筋了。殊不知真正的品牌运作就从此开始了。为什么同样的产品贴上不同的商标价格就全不一样呢?那是品牌的魅力。于是很多精明的商人便买断、代理一些品牌,于是做着做着发现生产一年不如一年了,为什么?殊不知采用原有的方法运作,再好的品牌也做不下去。经营品牌首先需要有好的定位,继而组合好各个厂家的产品,这个定位组合让不少企业受益,也让更多的企业头疼了。接下来的事便是运营了。货品运营的速度实际上是现金流动,直接关系到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资金运营上中国服装企业还处在跚跚学步阶段。服装生产大国的企业对于经营品牌还只是初步尝试。这就是很多以生产为主的公司以旧有模式花大价钱创出的牌子在市场上败走的症结。同时也给那些没有大工厂,懂得经营的企业留下大量商机。最后是企业文化的营造,最能表现的便是卖场以及卖场中的导购服务文化了。旧有的导购用语:“这个实惠、这是名牌“之类的话似乎早就过时了。有位服装公司的总裁曾这么说过,现在顾客购买晨装如同去饭馆品尝一道莱一样,光是莱好吃还不行,还要从中感觉到它的由来、历史、文化……企业文化,虽说不少公司都提过,自己企业也办过报纸,但真正做好、做透,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又有几个?
曾经听过一位服装公司的老板抱怨过,说自己也把工厂和公司分离了,工厂凭借着自己的加工优势忙得不可开交,可自己在经营品牌的公司中却太闲了,除了下单做货,再做一下宣传之外就无事可做了。殊不知这些事他做了吗?都做好了吗?在如铁雄关下从头跃,不单单是形式上的,更要从根本上放下我们的旧有观点,旧有成绩,因为在经营品牌的这条起跑线上,大家都不分贫富贵贱,都是平等的。这其中的机遇更青昧那些思想者。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