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建议零售价”278元的毛衣,卖价仅140元;一只“建议零售价”960元的皮包,最后以320元成交……形形色色的商品带有“建议零售价”的标签,却又不按“建议”的价格出售,原因何在?业内人士指出,“建议零售价”并非形同虚设,它对消费者的诱导作用不可小觑。
在一家商场的某品牌女装专柜看到,尽管标签上贴有“建议零售价”,而且上面还有厂家要求各地代理商不得低于“建议价”销售的声明,但打折后的售价要比“建议价”低20%,两相对比,让人感到非常划算。在通达路箱包市场一品牌皮具专柜,两位结伴而来的女士看好一只“建议零售价960元的名牌女包,讨价还价后以320元买下,乐滋滋地离开。笔者在几家专卖店、商场发现,多数服装、皮具的“建议零售价”比实际售价高出1倍以上。
既然“建议零售价”对商品销售起不到任何“建议”的作用,厂家、商家岂非多此一举?业内人士透露,标明“建议零售价”是为了诱导顾客消费而采取的一种促销手段。“建议零售价”的标签有的是出厂时贴的,有的则是商家自己打印的,大都与实际售价相差悬殊。特别是在一些批发市场和路边店,为了搞促销,商家根据需要更换“建议零售价”标签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目的无非是让消费者觉得买得合算。因此市民在购物时,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不要被“建议零售价”迷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