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红门服装商业核心区(CBC)位于北京南中轴路上,北起南三环木樨园,南至凉水河北岸。经过多年的市场建设,形成了以批发流通为主,带动产销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构成了较大规模的大红门服装商业圈,整个商业区域内共有服饰、纺织品、鞋帽等综合市场24家,各类商户7000多个,从业人员4万人,总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1亿元人民币,年总交易额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人们公认的我国北方最大、实力最强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服装批发商业业态向规范化经济发展的典型楷模。
大红门服装商业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消费潜力的不断提升、政府部门的建设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让如今作为服装商业核心区(CBC)的木樨园放开脚步前进,施展拳脚拼搏,带领行业共同进步。
在木樨园,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有多少在这里苦苦追求的寻梦人开始了一天的勤劳耕耘,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品牌的成长、为了这个商圈的壮大、为了产业的发展,更为了中国服装业的未来。
服装品牌的“温室大棚”
说到北京的南城,这个一直在奋起前行的老城区,自古就成了小商品生意的生存根基。很早以前,这里已经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旺盛的人气从未间断。在大红门的市场中,中高档的家纺品牌几乎都选择商场加专卖的销售模式。一些布艺大厦虽然有门槛高、费用高、面积有限等问题,但其传统的优势、良好的商誉、稳定的客流,吸引着各品牌争相进驻。尤其是刚刚进入北京市场的外地品牌,都会试探性地在市场设专柜,以快速扩大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在面积较大的福成布艺大厦,“资深”名牌“梦洁”、“佳丽斯”、“安睡宝”、“多喜爱”、“黛安妮”等就已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英国的DORMA(多玛)、DUNLOP-ILLO(邓禄普)等国外品牌也显示了其吸引力,摊位前赢得不少消费者驻足观看。
产品需要市场、品牌需要价值、名誉需要提升、企业需要壮大、产业需要规模。初来乍到的中小厂商犹如掩埋在土壤里的种子,选择了一片肥厚的沃土,发芽、破土、成长、成熟,最后收获,期间需要多少努力耕耘和执著关爱。大红门是这片孕育品牌成长的丰厚肥沃的黑土地,众多商家充满信心的根植在这片土地,期待着开花结果。这期间,企业、市场、政府、群众、媒体等多方面参与其中,为品牌、为木樨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品牌的“温室大棚”,木樨园深知只有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和不断开发潜力,才能更好地为品牌服务。反之,如果没有各个企业和品牌在这个市场继续成长,共同努力将这里的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木樨园或许已不复存在或者不会成就更大辉煌。由此看来,双方是互利互惠、携手发展的,市场与商户共同奋斗,脚踏实地,进取拼搏,正在一起打造崭新的未来。
在发展中求升级
商业需要发展,而发展壮大是横向发展的结果,升级则需要纵向发展。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北京的众多服装批发市场第一次从狭小的市场资源中,挤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雅宝路、秀水街、三里屯形成了以外贸销售为基准的无形联盟;大红门形成了依靠本土“作战”的对内攻略,抢占周边地区的中层以下的市场空间。这些策略上的转变,证明了市场具备了初级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小服装品牌,寻求一个与之匹配的平台是重要的一步。而为能在以后迅速的发展中方便快捷地实现平台间的交换,更是品牌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木樨园为品牌做得周到,尽其能力发挥着作用。多少年来木樨园的发展从原始积累再到如今注重品牌提升,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常年品牌展示、市场持续开发、良好经营运作的平台,创造了适应的环境,制造了浓重的商业氛围。正是这种良性循环,使企业、市场双丰收,继而造福消费者,最终为我国服装产业创造价值,为首都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千家万铺同唱商业大戏
木樨园经历数载,如今成长为庞大的产业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场面。商圈汇集了服装服饰、纺织品、鞋帽等多方面的批发零售综合市场24家,各类商户7000多个,从业人员4万人,总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如此之大的商业手笔,可谓“千家万铺同唱一台戏”,而木樨园这台服装行业大戏要唱亮、唱响、唱红,还要靠众多企业商家的一致努力唱出木樨园未来的宏伟蓝图。
由北至南,走过前门大栅栏,整改建设规划使这里商业气氛略显冷清。再往南走,穿过天坛和安定门的城楼,宽敞大道延伸的两旁商业味道渐浓,沿街拉货的商人和大批的消费者形成庞大的人流涌向木樨园地带。平视过去,前方一望无际的大道两旁高楼迭起,巨型海报遍布各处。大大小小的品牌在这里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无不在告知人们,今天的木樨园是何等繁华的琳琅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