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对纺机企业来说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认清形势,及时调整企业策略方能求得生存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是纺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
1、税率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将促进纺织机械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纺机工业也列
入其中。《意见》明确提出对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对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
2006年财政部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的最新修订更是将国务院的《意见》落到了实处。新增192个条目的原则是国内已具备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已能满足要求的设备、部分市场容量较大、国内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制造能力的设备。例如,棉纺清梳联合机、棉纺并条机、棉纺精梳机、棉纺粗纱机、清梳联棉箱、棉纺环锭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机种的所有或部分型号已被列入新增条目中。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纺机行业的关注和肯定,同时也为纺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条件。
纺机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论企业对政策赞同与否,纺织机械行业都必须及时满足纺织产业升级与换代的需求,才能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另外,国家对制造业的关键项目也给予了资金支持。例如,2006年启动的“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就对与梳棉机配套的针布和与紧密纺配套的皮辊皮圈两个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2、《关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通知》为纺机企业提供了又一发展空间。
《通知》明确了国家将对纺织企业“走出去”予以专项资金支持。支持方向包括“对纺织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给予必要的扶持”。在支持内容中,有专门的“纺织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一项,具体地说,专项资金将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大、在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纺织机械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通过专项的实施,显著提高纺织机械装备的总体制造水平,从而使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
我们认为,纺织机械企业应当积极参与这个专项资金项目中,促进本行业、本企业的更大发展。
3、纺织品服装出口、先进技术引进等因素将引起纺机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
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不利环境和纺织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已经预示了2007年以后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速度将放缓,纺织机械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一方面,由于新型控制技术的应用,纺织机械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趋势正在逐渐加强,产品构成将有所变化,技术落后的企业将很难再立足。另一方面,由于纺机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高企或上涨,将进一步加大成本价格,对行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更多的外国纺机企业或技术进入国内市场也势必使得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例如,2006年德国向中国出口了7.4亿欧元的纺织技术产品,占其出口的22%,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表示:2007年,德国将加速向中国输出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及技术。因此,谁掌握了纺机科技创新的前沿技术,并以最快的速度应用的自己的产品上,谁就能获得主动,获得发展。
4、较重的财务负担仍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6年纺机行业销售费用为11.5亿元,同比增长23.1%;管理费用31.6亿元,同比增长16.8%;财务费用4亿元,同比增长62%。三费总计为47.2亿元,同比增长21.2%,三费比率10.1%,上年同期为9.9%,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这说明行业的期间费用相对升高。尽管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到21.9亿元,但利润率仅为4.7%,远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由此,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是纺机企业2007年急需解决好的问题。
5、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为纺机行业提供机遇
从2006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看,中西部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较快。目前,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生产、加工、出口和效益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几个东部沿海省份。随着沿海地区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的逐渐紧缺以及当地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纺织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就成了一种必然。国内几个大型的棉纺企业,包括魏桥、华芳、如意等为了完成其战略布局,都开始了西部投资的行动。中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将为完成纺织业的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而纺机企业也将在这个梯度转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6、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将促使纺机行业向高科技、环保型企业发展
拟议中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的草案如果实施,不仅意味着内资企业终于有了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直接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增加利润,更重要的是将促使企业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成为高科技型、环保型企业,以享受比25%更加优惠的税率。
纺机企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向高科技要效益,这不仅是国家指明的方向,更应视为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