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老牛未满月就被作价50卖给了养牛的牛家,更姓换名为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是牛根生的“座右铭”。其“散财史”可追溯到儿时从“挨打王”到“孩子王”。杨文俊在十几年前从牛根生手中接过了相当于自己几年工资的两千元钱,终于住上了新房,娶了媳妇。奖给老牛的车变成四辆面包车,奖励给其直接下属;108万年薪被属下“瓜分”。做了蒙牛的“班长”后,车、办公室、工资、住房、股份均不如其副手,他“自嘲”为“五不如”董事长。2000年,他把林格尔政府奖励自己的一台价值104万凌志车,换了副董事长的奖品—捷达车。牛根生成立“老牛基金”,捐了股份,最终“千金散尽”。 企业家必须经得起质疑,牛根生也不例外。 “牛根生在离开伊利时有四百多名属下跟随了他,”一位观察者如此意味深长地写道。蒙牛的确算不上“白手起家”,甚至有人认为牛根生当年各种散财之举可谓“用心良苦”。虽然事业的“起事”是在小平房,但是最重大的资本—人才虽算不上济济,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从头再来。 如果“成王败寇”的铁律还管用的话,牛根生就自然有他的道理。尽管牛根生像众多的企业家一样,演讲极其具有煽动性,“善于生产口号”,但是他心里更清楚“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人无利不起早”这些大俗话背后的近乎绝对的真理。人与财的微妙,洞穿了人的朴实本真。“五不如”的牛根生说:“这五个方面不如副手的时候,我看到副手看我的时候呀,那真是眼光都是真诚的,而且都是有歉意的,这个时候搞起管理特别特别地容易。” “经营中的98%关乎人性,只要换位思考,将对方关心的利益想清楚了,凡事就可迎刃而解。”所以,牛根生在创业初始期极尽“韬晦”之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因为环境险恶不允许他出头露面,”他不是蒙牛的注册法人代表。牛根生还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避免与老东家正面冲突。当蒙牛的广告牌被砸之后,他也闭口不谈,让此事成“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谜案”。事实上,他还不请自到参加伊利十周年的庆祝大会,说得是声泪俱下:“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 牛根生说:“惟养母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事实上,当老牛还是小牛的时候,他就已经身体力行此道。他因为养父母的特殊身份遭人殴打,却不还手:“不还手挨的打会少得多,一旦还手就可能没完没了地挨打!” “蒙牛的高速,来自目标倒推,”牛根生写道。蒙牛走的是“目标导向”:“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惟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惟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惟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因为首先解决了人才的问题,蒙牛的起点就非常之高:成立半年有余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借力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成立之初就拿出初始资金的三分之一来做市场,向优秀者学习……尽管有人怀疑:“除了会‘忽悠’,他还会做什么?” 事实上,高超的市场手法恰恰是牛根生“打个颠倒、换位思考”的又一有力证据。“年纪轻轻”的蒙牛敢拿“标王”——这种“豪赌”的基石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而市场,则是曼妙人性欲求的集合。那些批评蒙牛赞助“超女”“过分功利”者可能并不懂得那些喝奶的人到底在想什么?也许,“草根社会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牛奶,更需要一种脱离草根的心理通道。” |